Thursday, April 23, 2009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六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六 海濤 輯
1.我們平常就要觀想將一切快樂迴向給所有的眾生,而在自己痛苦的時候,觀想所有眾生的痛苦都在我們身上成熟。
2.倘若我們能把一切眾生都當做家人般平等視之的話,那麼我們便能以同樣的方式為眾生服務,眾生的事就是我的事。這就能接近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了。
3.西藏佛教常以孔雀代表菩薩。菩薩也就是指為眾生的覺悟而努力的勇士。傳說中,孔雀嗜食有毒植物,並將它轉化成為自己羽毛的華麗顏色。
4.若我們能對他人培養一種平等而慈愛的情感時,我們的心也會自然感到十分溫暖。
5.真正的慈悲會滋生出一種對他人的責任感——那種想主動去幫助他人克服困難的心願,這不只是一時的情緒反應,而是一種理智的堅定承諾。
6.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出一種對人類更廣大而普遍的責任感。
7.我們平時若能培養自覺、專注、識見,就會變得更開明、更寬容,我們的愛會不斷滋長。有了愛,煩憂頓減。
8.當我們學會感恩以及心懷慈愛的時候,憤怒的負面力量就會蕩然無存了。
9.當我們行做善業時,真正的慈悲心便會增進他人的福祉。真正的慈悲心是一個將眾生由各種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因,它是一種對一切無餘眾生無緣無別的關懷。
10.「慈悲」與「空」的培養僅是要我們用一顆開放的心去接受痛苦,並且不輕易逃避或屈服。
11.修行就是要消除對自我、對修行的過程、對其可能產生之結果的執著。藉由修行,我們才能懂得如何過著一種無執、無著的生活。
12.三輪體空的意思就是不執有修者、不執有修行、也不執有修行的標的或成果。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五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五 海濤 輯
1.自覺生活可以讓人專注,增長識見。識見是自覺生活的果實,可以幫我們去寬恕、去愛。短短十五分鐘到半小時,自覺、專注、識見可以讓你脫去怒氣,讓你成為可親的人。這是佛法的力量,佛法的奇蹟。
2.自覺的能量包含專注的能量,以及識見的能量。專注於一件事情,看的能量就會放大,也就能有所突破,培育識見。
3.識見是解放的要素,可以解除我們的束縛,轉變現狀。這就是照料怒氣之道。
4.你可以當一把火炬,也可以把火苗傳給其他火把。如此,整個世界會變得更平和,更喜樂。
5.這是生活之道。當你變得自覺、可親、理解別人,你就不會再那麼煩憂,你會快樂起來,這時你身邊的人也會從你那兒獲益不少。
6.憑著自覺的能量,你就能看著內心的煩惱說:「我不害怕!煩惱可以轉為菩提,瞋恨可以轉為慈愛,我可以的。」你如果能這樣自覺,你會理解別人的憂苦。
7.如果你深刻感觸自己和別人的憂苦,理解便油然而生。有了理解,就會有愛和接納,如此憂苦將會消散。
8.當你一心想要超脫憂苦、脫離困境,同時也拉別人一把,你就是能源體,強大的能量牽引你去轉化自己、幫助別人。
9.理解是真愛:理解你愛的人,理解他們的憂苦,他們的難處,他們心底的想望。有了理解,就會有仁心、慈悲、喜樂。
10.如果不再尊重對方,真愛便無法長存,真愛不是占有。你愛一個人,你還是自由的,對方也還是自由的。
11.沒有喜悅的愛不是真愛,一對愛人若是天天垂淚,彼此就沒有真愛。有了喜悅、自由、理解,才會有愛。
12.看到眾生、萬物受苦,就是我們自己受苦。要知道,我們就是他們,他們就是我們。我們見到他們受苦,慈悲和愛的箭將刺穿我們的心。我們要愛他們,擁抱他們,要設法幫助他們。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四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四 海濤 輯
1.如果你能寫出或說出以下三句話,你就可能擁有真愛。那是真愛的語言。
一、親愛的,我很煩,我希望你知道。
二、親愛的,我正盡我所能不去責怪別人,包括你在內。因找們彼此很親近,因為我們彼此做了承諾。
三、我覺得我需要你支持我,幫助我,化解我的怒氣與煩憂。
◎這三句話可以很快安定與紓緩對方。你處理怒氣的方式,會讓對方和自己產生厚實的信任感和榮譽感,這並不困難。
2.生氣心煩時,請回頭好好檢視你先前認知到什麼,是怎麼去認知的。若能去除錯誤的認知,你就能找回平和與快樂,找回愛對方的能力。
3.真愛不驕、真愛無傲。不要假裝你不煩,不要假裝你不生氣,不承認是因為傲氣!
4.真正的情愛裡,有識見,有理解,有慈悲,否則就不是情愛了。
5.真正的情愛能轉化別人,世界將因此不同。但在轉化別人之前,必須先轉化你自己。
6.耐心是真愛的標記。父親對子女的愛,需要耐心才能彰顯,母親的愛和子女的愛也是如此。夫妻之間更必須培養耐心和同理心,否則就愛不了對方。
7.沒有理解,你再努力也無法愛人。你說:「我得努力去愛他」,這是空話!你必須了解他,有了這份理解,你才能愛他。
8.理解是愛的根本,父子彼此不了解,兩人都不會好受。夫妻之間也是一樣,理解是打開愛之門的鑰匙。
9.我們平時若能自覺生命不久長,就能培育、滋養我們的愛。如此,愛才能長存。
10.識見擁有解放的力量。若能自覺,並持續自覺,就能保持專注,而如果持續專注,就能產生識見。因此,若能自覺,就能認識、接納、放鬆。若能自覺,就能看得深,獲得識見。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三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三 海濤 輯
1.照顧好自己,就是照顧好你愛的人。愛自己才能愛別人。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,如果自己不快樂,如果內心不平靜,你也沒辦法讓別人快樂起來。你幫不了別人,也愛不了人。你愛自己多少,才能照顧別人幾分。
2.我們若真的知道、真的記得生命不久長,我們就會盡可能讓別人當下快樂起來。我們如果二十四小時都在氣我們愛的人,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不久長。
3.我們傻到會讓自己和別人受罪,是因為我們忘記了,我們和別人都不久長。有一天我們死了,我們會失去所有的財產、權力、家人,所有的一切。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、平和、喜悅是最重要的。若不醒覺什麼都不久長,是不可能快樂的。
4.如果彼此讓對方受罪,雙方亦蒙其害。雙方都要有同理心,也都需要幫忙,但不需要由誰來教訓誰。
5.如果你愛的人生氣了,弄得你很煩躁,你先是覺得她/他欠教訓。是她/他把你搞得那麼煩躁,你很想好好教訓她/他。然而,十到十五分鐘的行走靜心和自覺觀察之後,你會發覺,她/他需要的是協助,不是教訓。
6.教訓別人就是教訓自己,任何情況皆然。
7.當你生某人的氣時,別假裝你不生氣,不要若無其事。如果是你親近的人,你要說明你的不高興。要用平靜、親愛的方式說出來。
8.能和相愛的人說「我愛你!」當然很好,和我們愛人共享喜悅和好感是很自然的事情。然而,當你煩躁、生氣的時候,也要說出來,把你的感覺表達出來。你有權這麼做,這是真愛。
9.當煩憂氣惱時,儘管你知道怎麼做,你很可能還是需要幫忙。「請幫我,我需要你的幫忙。」這是真愛的語言。
10.如果我有殘酷的想法,如果說話帶有恨意,這些想法和話語會不斷再生,抓不住、接不回,像是脫韁的馬。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二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二 海濤 輯
1.同理心非常美妙。如果隨時保持同理心,你就彷彿受到保護。別人說什麼,你都不會因而生氣怨懟,因為同理心是化解怒氣的好藥方。
2.化解怒氣,唯有同理心。讓同理心躍動起來,怒火就會立刻熄滅。有了這份理解,你的怒氣就會消退,那個人馬上不再是你的敵人,而是值得你愛的人。
3.你讓別人受罪,別人為了出這口氣,會讓你受更多罪。如果你惡言相向,以牙還牙,別人也會在言行上想辦去讓你受罪。於是,衝突便愈演愈烈。
4.當你感觸到你內在理解、自覺、慈愛的種子,這些種子就會一天天長大,自己、對方和身邊周遭的眾生都會更歡喜。快樂無法獨享,當你快樂時,旁邊的人也都會跟著快樂起來。
5.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擔憂昨天發生過什麼事、明天又將發生什麼事,我們就不能好好過日子。我們會擔心明天的事,是因為我們心存恐懼。如果我們老是怕怕的,就無法充分體會當下的生活,錯過了可以立即感受的快樂滋味。
6.如果沉溺於憂慮、恐懼、渴求、怒氣、欲望,你就遠離了自己,失去了自我。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不要迷失自我,生命只在此時此刻。
7.自由的人,才是快樂的人。你的心有多自由,你就有多快樂。
8.最好的自由是免於悔恨的自由,免於恐懼的自由,免於焦慮的自由,免於傷痛的自由。
9.我們的生活環境可以幫我們灌溉耐心、寬容、慈悲、愛的種子。我們周遭的人可以幫我們灌溉這些種子,自覺的生活也可灌溉這些種子。
10.自覺的你,看得出當下擁有什麼,包括你愛的人。你如果能告訴你愛的人:「親愛的,我知道你在,我好高興。」就表示你是自由的人,表示你有自覺,表示你有能力去珍愛、欣賞當下的事情。你活著,你愛的人也活著,活生生在你面前。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一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一 海濤 輯
1.在一個人的生命中,正向的種子要得到滋養,一半靠運氣,一半靠努力。
2.慈悲是由理解而生的美麗花朵。如果你生氣,請自覺吸氣,自覺呼氣,仔細審視是什麼情況,看看什麼是你自己和對方真實的憂苦,如此你將紓解開來。
3.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座花園,有心人都必須回到自己的花園澆水除草,也許你己經任其荒蕪許久了。你應該確實掌握你自己花園的狀況,設法讓一切歸於條理,花園重現美麗與和諧。如果好好經營,許多人都能享受你花園的美景。
4.我們內心存有怒氣的種子,也有愛與慈悲的種子。在我們的意識裡有許多負向的種子,也有許多正向的種子。正確的做法是,負向的種子別去澆水,找出正向的種子,每天澆水。
5.當你慢慢能看到別人的憂苦,代表慈悲已經發芽,對方不再是你的敵人。你可以愛你的敵人。一旦你發覺你所謂的敵人正在受苦,而你想幫他不再受苦,他就不再是你的敵人。
6.我們恨一個人,氣一個人,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那個人,不了解那個人的處境。我們若仔細檢視,會發覺如果我們像對方那樣長大,有對方那樣的環境和處境,我們也會和對方一模一樣。
7.如果夥伴生氣了,張開耳朵就好,聽就好,不要做回應。盡可能以同理心去傾聽。
8.傾聽的目的不是評斷、批駁、分析,只是為了使對方把話說出來,紓解一點煩憂。
9.溝通有許多方法,最好的方法是讓人覺得你不再生氣或怨懟,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接納。這種溝通不能只用說的,你表現出來的樣子也很重要;你的眼神流露慈悲,你的行為恬靜和緩。
10.如果你了解對方的情況,如果你真正了解那份煩憂,你的怒氣就會消失,因為同理心已取而代之。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四 海濤 輯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四 海濤 輯
1.四梵住有四種行差別:一者動,二者不動,三者噉,四者不噉。
一、動者:退分,可退故。二、不動者:住分及勝分不可退故。
三、噉者:染污,貪著樂味,無大心故。四、不噉者:不染污。
2.此退等行,是梵住差別。諸菩薩住不動及不噉中,不住於動及噉中。
3.四梵住能得幾果?菩薩住諸梵住為因具得五果。
一者欲界眾生中生,是果報果;二者二聚圓滿,是增上果;
三者成熟眾生,是丈夫果;四者一切生處不離梵住,是依果。
五者所生之處恒離彼障,是相離果。
4.菩薩住梵住者得二功德:一者捨煩惱,過失悉遠離故;二者不捨眾生,為成熟眾生,生死不能污故。
5.菩薩大悲以何等眾生為所緣?略以十種眾生為境界。
一、是熾然眾生,謂樂著欲染者。
二、是怨勝眾生,謂修善時為魔障礙者。
三、是苦逼眾生,謂在三塗者。
四、是闇覆眾生,謂恒行不善者,由不識業報故。
五、是住險眾生,謂不樂涅槃者,由生死險道不斷絕故。
六、是大縛眾生,謂外道僻見者,由欲向解脫為種種僻見堅縛所縛故。
七、是食毒眾生,謂噉定味者。譬如美食雜毒則能害人,善定亦爾,為貪所著則便退失。
八、是失道眾生,謂增上慢者。由於真實解脫道中而迷謬故。
九、是非道住眾生,謂於下乘不定者。由有退故。
十、是瘦澁眾生,謂諸菩薩於(福德智慧)二聚未滿者。如此十種眾生,是菩薩大悲所緣境界。
6.菩薩大悲功德,菩薩觀世間苦,見其自性時即生悲苦。如彼遠離方便亦求如實知,知已恒修不厭,是名大悲功德。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三 海濤 輯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三 海濤 輯
二、物親近養:一者財,謂恭敬供養;二者身,謂隨順給侍;三者心,謂給侍時身心相應。
三、緣起親近:緣起親近亦有三種,一者願樂,二者知時,三者除慢。
四、迴向親近:不為貪著利養故,但為隨順修行故。
五、因親近:菩薩如所教授隨順修行,為親近善知識因。何以故?菩薩以此隨順令彼善知識心生歡喜故。
六、智親近:善解於三乘,自乘令成就者。
七、田親近:田有二種,一眾生田,二佛土田。問此二云何名田?答:自所聞法於眾生相續中而建立故,隨所住佛土修清淨因故。
八、依止親近:菩薩但以法利具足為依止,是故親近善知識,不以財利具足為依止故。
◎菩薩德行(編輯整理自《大乘莊嚴經論.梵住品》)
1.菩薩所修四梵住云何?梵住者,謂四無量,即慈悲喜捨。
2.此中應知菩薩四無量,一一各有四種相:
一、治障:由所治、斷故。
二、合智:得無分別智對治勝故。
三、轉境:由眾生緣、法緣、無緣故。
四、成生:由作勝業成就眾生故。
3.何等眾生為眾生緣?何等法及無緣為法緣及無緣?四種眾生聚是眾生緣:一求樂眾生聚,二有苦眾生聚,三有喜眾生聚,四煩惱眾生聚。
4.慈者,於求樂眾生聚起與樂行;悲者,於有苦眾生聚起拔苦行;喜者,於有喜眾生聚起不離行;捨者,於諸受起煩惱眾生聚起令離行。是名眾生緣。
5.法緣者:即是說彼四種梵住法,說名法緣;無緣者,即是彼如以無分別故,說名無緣。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二 海濤 輯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二 海濤 輯
三、粗細:麁者利供養,細者隨順供養。
四、大小:小者劣供養,大者勝供養;有慢者為劣,無慢者為勝。三輪不分別故。
五、遠近:遠者欲後時供養,近者即今時供養。隔世供養者為遠,無間供養者為近。發願於未來欲供養者為遠,發願於現在即供養者為近。
3.問何等供養如來為最上供養?五種自意供養如來,應知此供養為最上供養。何謂為五:
一者淨信:於大乘法說供養處生淨信故。
二者深心:深心者此心有九種。一味心、二隨喜心、三希望心、四無厭心、五廣大心、六勝喜心、七勝利心、八無染心、九善淨心。
三者神通:謂依虛空藏等諸三摩提故。
四者方便:謂無分別智方便攝故。
五者和合:謂一切諸大菩薩和合,一果入一切果故。
◎親近善友(編輯整理自《大乘莊嚴經論.親近品》)
1.云何親近善知識?應知親近善知識亦有依等八種。
一、依親近: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。何謂為十?
(一)調伏者:與戒相應由根調故。
(二)寂靜者:與定相應由內攝故。
(三)惑除者:信念與慧相應煩惱斷故。
(四)德增者:戒定慧具不缺減故。
(五)有勇者:利益他時不疲惓故。
(六)經富者:得多聞故。
(七)覺真者:了實義故。
(八)善說者:不顛倒故。
(九)悲深者:絕希望故。
(十)離退者:於一切時恭敬說故。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一 海濤 輯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一 海濤 輯
◎最上供養(編輯整理自《大乘莊嚴經論.供養品》)
1.略說供養如來有八種。何謂為八?一者依供養,二者物供養,三者緣起供養,四者迴向供養,五者因供養,六者智供養,七者田供養,八者依止供養。
一、依供養:依現在及過去、未來諸佛而供養故。
二、物供養:以衣服等而供養故。
三、緣起供養:以深淨信心而供養故。
四、迴向供養:為滿福、智二聚而供養故。
五、因供養:由有宿願,願生佛世,令我有益,不虛供養故。
六、智供養:設供、受供、供具,三事不可得故。
七、田供養:眾生為田,教彼供養,令種善根故。
八、依止供養:此依止有十一種:
(一)依止物:由依財物而供養故。
(二)依止思惟:由依味思惟、隨喜思惟、希望思惟故。
(三)依止信:由信大乘,發菩提心故。
(四)依止願:由發弘誓願故。
(五)依止悲:由憐愍眾生故。
(六)依止忍:由難行能行故。
(七)依止行:由諸波羅蜜故。
(八)依止正念:由如法不倒故。
(九)依止正見:由如實覺了故。
(十)依止解脫:由聲聞煩惱滅故。
(十一)依止真實:由得大菩提故。
2.問供養種差別云何?偈曰:因果及內外,麁細與大小;亦遠近差別,是名供養種。
一、因果:彼過去為因,現在為果;現在為因,未來為果。如是因果謂去來今。
二、內外:內者自供養,外者令他供養。

修法的八種逆境—二 海濤 輯

修法的八種逆境—二 海濤 輯
第七種逆境是修持佛法的動機不清淨。例如為了財富、健康、名譽等自身利益而修學佛法。當動機不清淨時,修行的成果不會很顯著。雖然不清淨的動機仍然會帶來一些利益,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真實的快樂,也就是「為利眾生願成佛」的清淨動機。
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,就是假裝修學佛法。例如:有些人布施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讚揚。所以,當行者為了獲得立即的利益而行善或修行時,這種行為非常虛偽,所造成的惡業往往大於善行。
1.這八種逆境是所有修行人都會遭遇到的。我們只須要保持警覺,並時常自我審視,看看這些困難是否產生了。如果任何困難出現了,必須試著淨除它們,不讓它們阻撓我們的修行。
2.我們應該利用這八種逆境做為禪修的對象,應該審察自己是否生起了這些暫時的障礙。
3.當我們徹底地審察每一種逆境時,可能會在這兒發現一種、在那兒又發現另一種;接下來,我們應當有系統地應用必要的對治方法來去除這些暫時的逆境。
4.如果能去除這些逆境,我們將能有效地修行;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,那麼我們將只會變得很懶散,不能真正地修行。
(以上講義內容整理自創古仁波切開示)
5.在此末法時期,眾生特別容易被苦、困難及不快樂等逆境所折磨。這是因為他們脆弱的心智無法視所經歷的困難及傷害為有利,甚至視為安樂的因。
6.與其視所有由眾生及無生命的事物所引起的傷害為苦,不如養成一種習慣,將所有的逆境視為正面、有利的因素,使自己安樂的因素。
7.將逆境視為有害且不如意是很平常的,然而轉念的修息卻能將它視為是使自己安樂的極大助益,甚至是愉悅的,安樂的必要條件。

修法的八種逆境—一 海濤 輯

修法的八種逆境—一 海濤 輯
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。瞋恚、貪執、愚癡、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。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,但是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,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。
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。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,也希望能好好修行,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,並且從事有害自他的活動。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。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。
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。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行,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。如果修行偏離了正途,就會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。所以一旦發生狀況,就應該加以對治,並且更徹底地學習佛法,精確地瞭解要修持什麼、要避免什麼。
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。懶惰會使我們停止修法。縱使我們勉強修法,進步也很有限,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。所以,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礙修行,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,不斷地鞭策自己更加精進努力。
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現在成熟。在修行上遇到很大的問題,例如:突然生一場大病。這時我們應該思惟: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惡行所造成的,藉由懺悔及清淨的方法來淨除過去的惡業。如果問題很大,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,我們也應繼續祈求、發願、造善業,直到困難改善或解決。
第六種逆境是受到他人或事務的阻礙。雖然我們有強烈修持佛法的欲望,但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我們無法接近佛法修行。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,我們珍貴的人身可能因此浪費掉了。對治的方法是去除干擾因素,並且發願、迴向。

信為道源功德母—二 海濤 輯

信為道源功德母—二 海濤 輯
十三、若常修習廣大善,則得成辦大因力;
若得成辦大因力,彼人信解最殊勝;
十四、若得信解最殊勝,即為諸佛常護念;
若為諸佛常護念,則能發起菩提心;
十五、若能發起菩提心,於佛功德勤修習;
若佛功德勤修習,則得生在如來家;
十六、若得生在如來家,於著無著俱解脫;
於著無著解脫已,則得深心信清淨;
十七、若得深心信清淨,則得最上最殊勝;
若得最上殊勝已,常行深妙波羅蜜;
十八、若行深妙波羅蜜,則能悟入摩訶衍;
若能悟入摩訶衍,則知如法供養佛;
十九、若知如法供養佛,則得念佛心無動;
若得念佛心無動,則常觀佛不思議;
二十、若常觀佛不思議,於佛無生無所住;
若佛無生無所住,則知是法永不滅。
◎若深心清淨,植福資糧,是信因力,得住十佛剎微塵數眾生劫,受諸妙樂勝善福報。
1.信為最勝乘,運載成正覺;是故信等事,智者應親近。若人無信根,不生諸白法;譬如焦穀種,亦不生芽莖。《十法經》
2.菩薩、大士應如是發願:「我意於他脫諸苦怖,不樂己身,斯何殊妙!唯護尸羅,盡有情界拔諸苦本,希妙樂行,豎菩提因,發堅固意,不壞信根!」《大乘集菩薩學論》
3.如《華嚴經》云:「得人身難,脫諸難難,得無難難,剎那具足清淨難,值佛出世難,諸根具足難,聽聞佛法難,得遇善人難,逢真實善知識難,受如理正教難,得正命難。」

信為道源功德母—一 海濤 輯

信為道源功德母—一 海濤 輯
◎《寶光明陀羅尼經》偈云:
一、信順諸佛及佛法,亦信佛子所行道;
信於無上大菩提,菩薩以斯初發心。
二、信為先導功德母,長養一切勝善法;
斷除疑網竭愛流,信能顯示安忍行。
三、信無濁染令心淨,棄除我慢恭敬本;
信如淨手攝持因,七聖法財無上行。
四、信能一切歡喜捨,由信喜故入佛法;
是信出生智功德,隨佛所說皆通達。
五、信根光淨極鋒銳,如實永斷煩惱本;
信力堅固無能壞,唯一諦信佛功德。
六、信於相應非相應,剎那遠離諸染著;
信能超出諸魔境,顯示最上解脫道。
七、信為不壞功德種,謂能增長菩提苗;
信為出生勝智門,應現十方諸覺者。
八、若常信重於佛寶,非戒非學皆遠離;
若能遠離非戒學,是人深讚佛功德。
九、若常信重於法寶,則聞佛法無厭足;
若聞佛法無厭足,於法信解不思議。
十、若常信重於僧寶,則於淨眾無懈退;
若於淨眾無懈退,則於信力無能動。
十一、若於信力無能動,則得諸根淨明利;
若得諸根淨明利,彼人遠離諸惡友。
十二、若人遠離諸惡友,為善法友之攝受;
若善法友攝受已,則常修習廣大善。

菩薩功德海—七 海濤 輯

菩薩功德海—七 海濤 輯
1.施者,見諸乞求心生清淨;愛語者,於諸乞士心生歡喜;利行者,於諸乞士隨其所利而令具足;同利者,常以大乘勸誨眾生。
2.施者,所謂捨心;愛語者,行無限齊;利行者,畢竟不悔;同利者,迴向大乘。
3.施者,起慈行捨;愛語者,不捨喜心;利行者,大悲莊嚴利於眾生;同利者,捨於高下,發心迴向一切種智。
4.施者,如法求財清淨行施;愛語者,將導愛者安止善法;利行者,說於己利以利益他;同利者,令諸眾生發一切智心。
5.施者,捨於內外;愛語者,功德智慧心無悋惜;利行者,捨自利行而行利他;同利者,棄捨重位心初無悔。復次法施者,如所聞法悉能演說;愛語者,不為利養而演說法;利行者,誨他諷誦心無疲厭;同利者,一切智心所得妙法,即以此法勸勵眾生。
6.法施者,若有眾生一一聽法次第為說而無錯謬;惡語者,為人說法不辭遠近;利行者,有求法人,供給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病瘦醫藥,令無所乏,既施所安,然後隨應而為演說;同利者,凡所講說常勸眾生,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7.法施者,於諸施中知其最勝,以此勝法為人演說;愛語者,常為利益眾生故說;利行者,隨義而說不隨文字;同利者,常為具足佛法故說。
8.施者,具足檀波羅蜜;愛語者,具足尸羅羼提波羅蜜;利行者,具足毘梨耶波羅蜜;同利者,具足禪那般若波羅蜜。
9.施者,初發菩提;愛語者,修行菩提;利行者,不退菩提;同利者,一生補處。復次施者,安住菩提種子根本;愛語者,滋長菩提芽莖枝葉;利行者,漸以開敷生菩提華;同利者,已能成就菩提果實。是名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而不可盡。
10.云何菩薩要行四攝法度化眾生呢?據《大寶積經》云:布施者,為欲堅固菩提根本。言愛語者,為欲成就菩提萌芽。言利行者,為欲開發菩提妙花。言同事者,為欲成熟菩提勝果。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大菩提故,以如是等四攝之法,處於長夜,攝受眾生。 (以上講義內容整理自《大方等大集經.無盡意菩薩品》)

菩薩功德海—六 海濤 輯

菩薩功德海—六 海濤 輯
1.菩薩復有四種智慧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不住斷見,二者、不入常見,
三者、了十二緣,四者、忍無我行。
2.菩薩復有四擁護法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擁護法師如己君主,二者、護諸善根,
三者、將護世間,四者、護利益他。
3.菩薩復有四滿足法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說法滿足,二者、智慧滿足,
三者、利益滿足,四者、諸法滿足。
4.菩薩復有四力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精進力,求於多聞得解脫故,
二者、念力,菩提之心不忘失故,
三者、定力,等無分別故,
四者、慧力,修多聞故。
5.復有四方便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隨世所行,二者、隨眾生行,
三者、隨諸法行,四者、隨智慧行。
6.菩薩復有四道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諸波羅蜜道,二者、助菩提道,
三者、行八聖道,四者、求一切智慧道。
7.菩薩復有四無厭足行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樂於多聞無有厭足,二者、樂於說法無有厭足,
三者、行慧無厭,四者、行智無厭。
8.菩薩四攝亦不可盡。云何為四?一者、布施,二者、愛語,三者、利行,四者、同利。
一、云何布施?施有二種,財施、法施。
二、云何愛語?於求財人及聽法者柔和與語。
三、云何利行?於求財人及聽法者,隨其所求悉令滿足。
四、云何同利?求財法者以大乘己利,令彼安止。

菩薩功德海—五 海濤 輯

菩薩功德海—五 海濤 輯
二十、發心不動,增長大捨故;發心任重,諸佛所受故;
二十一、發心不絕,三寶不斷故。
◎菩薩如是為一切智發菩提心,利益不可窮盡。
1.云何菩薩助法精進?
一、若無悕求,簡絕事務,省少語言;
二、於諸所欲心常知足,初夜、後夜減損睡眠;
三、凡所聞義能善思惟、籌量、分別;
四、數求善法,心無愛濁;除諸陰蓋,無有障蔽;
五、所犯過失,尋能除滅;正行堅固,趣向傾仰;
六、尊敬法行,具精進行;求法不懈,如救頭然。
2.菩薩摩訶薩有四種施,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以紙筆墨施與法師令書寫經,
二者、種種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,
三者、以諸所須供養之具奉上法師,
四者、無諂曲心讚歎法師。是名菩薩四種布施具足智慧。
3.菩薩復有四持禁戒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持戒常演說法,二者、持戒常勤求法,
三者、持戒正分別法,四者、持戒迴向菩提。
4.菩薩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於求法時忍他惡罵,
二者、於求法時不避飢渴寒熱風雨,
三者、於求法時隨順和上、阿闍梨行,
四者、於求法時能忍空、無相、無願。
5.菩薩復有四種精進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勤於多聞,二者、勤於總持,
三者、勤於樂說,四者、勤於正行。
6.菩薩復有四種禪定具足智慧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常樂獨處,二者、常樂一心,
三者、求禪及通,四者、求無礙解智。

菩薩功德海—四 海濤 輯

菩薩功德海—四 海濤 輯
二十三、持不悔戒,心清淨故;持不邪命戒,心行清淨故;
二十四、持無慢戒,心下不憍故;持不掉戒,遠離諸欲故;
二十五、持不高戒,心平直故;持柔和戒,心無抵突故;
二十六、持調伏戒,無惱害故;持寂滅戒,心無垢穢故;
二十七、持順語戒,如說行故;持化眾生戒,不離攝法故;
二十八、持護正法戒,不違如實故;
二十九、持如願成就戒,於諸眾生心平等故;
三十、持親近佛戒,願求如來無上戒故;持入佛三昧戒,具足一切諸佛法故。
2.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之功德、利益:
一、發菩提心,不離煩惱故;發心相續,不悕餘乘故;
二、發心堅固,不參外論故;發心不壞,魔不沮故;
三、發心恒順,善根增長故;發心至常,有為法無常故;
四、發心不動,一切諸佛安慰護助故;發心勝妙,離衰損故;
五、發心安止,不戲論故;發心無喻,無相似故;
六、發心金剛,壞諸法故;發心無盡,無量功德悉成就故;
七、發心平等,利眾生故;發心普覆,無別異故;
八、發心鮮明,性常淨故;發心無垢,智慧明了故;
九、發心善解,不離畢竟故;發心廣快,慈如虛空故;
十、發心曠大,悉能容受諸眾生故;發心無礙,智慧通達故;
十一、發心遍至,大悲不斷故;發心不斷,善解立願故;
十二、發心為歸,諸佛所讚故;發心殊勝,二乘宗仰故;
十三、發心深遠,一切眾生所不知故;發心不敗,不破佛法故;
十四、發心安隱,善與眾生諸快樂故;發心莊嚴,一切功德悉成就故;
十五、發心善察,智慧成就故;發心增長,隨意施與故;
十六、發心如願,戒清淨故;發菩提心普及怨、親,具忍辱故;
十七、發心難壞,具精進故;發心寂滅,具禪定故;
十八、發心無毀,具智慧故;發心無願,增長大慈故;
十九、發菩提心住根堅牢,增長大悲故;發心和悅,增長大喜故;

菩薩功德海—三 海濤 輯

菩薩功德海—三 海濤 輯
1.菩薩修行檀波羅蜜之修行、功德、利益:
一、於諸眾生不起惱害;於他財物不生竊盜;於他婦女中不生邪視;
二、於諸眾生無有欺誑;初不兩舌,於自眷屬知止足故;
三、無有惡口,忍麁獷故;無有綺語,常善說故;
四、於他樂事不貪嫉故;初無瞋恚,忍惡言故;正見不邪,賤餘道故;
五、深信於佛,心不濁故;信順於法,善觀法故;信敬於僧,尊重聖眾故;
六、五體投地,志念佛故;五體投地,思惟法故;五體投地,宗敬僧故;
七、堅持禁戒一切無犯,乃至小禁不放捨故;
八、持不缺戒,不依餘乘故;持不污戒,專長白法故;
九、持甚深戒,隨意迴向,得自在故;持讚歎戒,智者不呵故;
十、持純善戒,正念知故;持不呵戒,一切戒不散故;
十一、持善堅戒,防護諸根故;持名聞戒,諸佛所念故;
十二、持知足戒,無不厭故;受少欲戒,斷貪惜故;
十三、持性淨戒,身心寂滅故;持阿蘭若戒,離憒閙故;
十四、持聖種戒,不求他意故;持威儀戒,一切善根得自在故;持如說戒人、天歡喜故;
十五、持慈心戒,護眾生故;持悲心戒,能忍諸苦故;持喜心戒,心不懈怠故;持捨心戒,離愛恚故;
十六、持自省戒,心善分別故;持不求短缺戒,護他心故;
十七、持善攝戒,善守護故;持惠施戒,教化眾生故;
十八、持忍辱戒,心無恚礙故;持精進戒,不退還故;
十九、持禪定戒,長諸禪支故;持智慧戒,多聞善根無厭足故;
二十、持多聞戒,博學堅牢故;
二十一、持親近善知識戒,助成菩提故;持遠離惡知識戒,遠離惡道故;
二十二、持不惜身戒,觀無常想故;持不惜命戒,勤行善根故;

菩薩功德海—二 海濤 輯

菩薩功德海—二 海濤 輯
十六、於受法者如實說故;說法歡喜,稱讚善哉,所作功業不唐捐故;
十七、離覆蓋者,往聽法故;莊嚴菩提樹者,以妙園林奉施佛故;
十八、莊嚴道場者,成就一切諸善根故;出生清淨者,不為煩惱所染污故;
十九、得寶手者,能捨一切所重物故;得無盡者,無量寶藏以布施故;
二十、見者歡喜,常和悅故;體得法性者,心慧光明等照眾生故;
二十一、莊嚴光明者,不輕未學善誘導故;生生清淨者,持戒功德悉成就故;
二十二、處胎清淨者,不見他罪故;生人、天者,淨行十善故;
二十三、慧明獨步者,所可教化不生分別故;於法自在者,所愛重法無悋惜故;
二十四、世中獨勝者,畢竟清淨故;微妙解脫者,不求少分行故;
二十五、行一切功德者,不捨一切智心故;七財滿具者,信為根本故;
二十六、攝取正法者,不惜身命故;不誑世間者,具本誓願故;
二十七、具足一切佛法者,諸善根本本已行故。
◎是名略說菩薩功德,若廣說者,若經一劫若過一劫不可得盡。
2.菩薩修學多聞無盡不悋惜故,菩薩修行無悋惜者集一切智故。
3.菩薩復有四行無盡。何等為四?
一、樂在空閑,攝持威儀,無有厭足;
二、常樂聚集無量功德而無厭足;
三、多求學問,廣知諸義,而無厭足;
四、常願無上菩提智慧,而無厭足。是名菩薩四行無盡。
4.菩薩具足八事,修行精進而不可盡。何等為八?
一、發大莊嚴而無有盡;二、積集勇進而不可盡;
三、修行諸善而不可盡;四、教化眾生而不可盡;
五、助道功德而不可盡;六、助無上智而不可盡;
七、助無上慧而不可盡;八、集助佛法而不可盡。

菩薩功德海—一 海濤 輯

菩薩功德海—一 海濤 輯
◎略說菩薩功德
1.菩薩摩訶薩修集助道功德智慧亦不可盡。云何修集功德無盡?
一、若布施、持戒,心所修集發行慈悲,自所有罪發露懺悔,亦代眾生發露懺悔。
二、已行懺悔,次當隨喜一切眾生、學無學人及辟支佛、發心菩薩、已習行者,堅住不退、一生補處,如是諸人於三世中所集功德,當以一心隨其歡喜。復於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.世尊所有善根生隨喜心,是隨喜菩薩悉當成就如是功德。
三、隨喜已訖,次當勸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,始成道者,請轉法輪;示涅槃者,常住於世,及請一切菩薩、聖人,常為眾生住世說法。
四、如是善根如菩提想,悉以迴向無上菩提。
五、是菩薩未發心者勸令發心,已發心者為說諸度,有貧窮者救攝以財,病施醫藥隨時瞻療,無勢力者勸行忍辱,有犯禁者令不覆藏,已覆藏者勸令發露。
六、現在諸佛及涅槃者,悉皆發心供養、恭敬。敬重師長如佛.世尊。
七、若求法時沒命不懈,於此法寶生無價想,於說法者生諸佛想,為聽法故。
八、過百由旬心力勇銳,無疲勞想。凡所講說,不為利養。
九、於父母所知恩、報恩、供養、給事,心初無悔。
十、所作功德,常無厭足。護身、口、意,令無諂曲。
十一、建立佛塔所得功德,等於梵天勸請之福。
十二、具足諸相,開門大施故;得隨形好,修諸善根故;
十三、莊嚴身者,無憍慢故;莊嚴口者,離口過故;
十四、莊嚴意者,不住法故;莊嚴佛土者,神通教化故;
十五、莊嚴法者,離諸欲故;莊嚴大眾者,不兩舌、惡口、破壞他故;

《燕居阿須倫受決品》輯要 海濤 輯

《燕居阿須倫受決品》輯要 海濤 輯
1.燕居無善神白世尊曰:「何謂菩薩超諸德上?」
2.佛告無善神:「菩薩有八法超諸德上,何等為八?
一、菩薩於是離於貢高,為一切人下屈謙敬,
二、受教恭順,言行相副,謙順尊長,
三、一切德行,諸法為本,
四、所行堅強,超諸善德,
五、樂於微妙,若干種施,
六、寧失身命,不求人便,
七、見有危懼,施以無畏,
八、來歸命者,不以捨棄,求於一切福、慧之業不以厭足。是為八法。」
3.無善神又問佛言:「菩薩有幾法行,得身長大,面部弘滿,眷屬繁熾,意廣無極?」
4.佛告燕居無善神:「菩薩有四事得身長大。何等為四?
一、不說他人所作貪嫉;二、作佛形像,根相具足;
三、和合離別,勸令志於無上正真之道;四、向於眾生無傷害貌。是為四事得身長大。
5.菩薩有四事面部弘滿。何等四?
一、若干瓔珞而用布施;二、一切所愛,施而不惜;
三、常以慈眼觀於如來;四、見人端正,不生嫉妒。是為四事得面色弘滿。
6.菩薩有四事得眷屬繁熾。何等四?
一、離於兩舌,未曾破壞他人眷屬;二、見他友黨代其歡喜;
三、不捨道心;四、并化他人,令發道意。是為四事。
7.菩薩有四事意廣無極。何等為四?
一、其心清淨而無諛諂,除重愛欲;二、所在中間而無厭疲;
三、志於微妙,深入要法;四、一切諸法,本末皆空。是為四事菩薩意廣無極。」
以上講義內容整理自《佛說海龍王經》

法語選粹—二 海濤 輯

法語選粹—二 海濤 輯
◎慈愛護生
1.生命是世上最珍貴的事,殺生是世上最悲慘的事。
2.一切眾生都具有生命,有著苦樂的感受。
3.在佛陀的大悲心中,一切有情皆為平等;凡是具有生命的,我們就不應去傷害。
4.人和動物同樣具有如來藏,面對苦樂的感受也是相同的。
5.有情共業所成的這個世界,是人類的,也是動物的。人與動物應當相依並存,而非恣意殺害。
6.即使是蚊子,也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,對於受到惡業果報的種種眾生,更應發起慈悲心。
7.只要殺生,在今世、未來世都將面臨因果成熟的惡報,所以我們不應殺生。
8.人人慈悲為懷,不起殺念、不殺生、不造殺業,世間自然安和樂利,與刀兵劫絕緣。
9.諸餘罪中殺業最重,殺生得短命多病報。
10.戒殺之眾,善神守護,災橫消除,壽算綿長,子孫賢孝,吉祥種種,難可具陳。
11.放生是一種以慈悲心為出發點的行動。
12.放生是佛陀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以及「眾生平等、慈悲相待」理念的展現。
13.殺害生命是世上最可怕的惡行,保護生命則是世上最美好的善行。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,我們也應將這一份心擴展到愛護一切生命。
14.護生、放生,就是最實際的愛心、最具體的慈悲願行。
15.放生是最積極的慈悲。放生是救命的行為,是慈悲心最具體的展現,是大慈大悲的菩薩願行。

法語選粹—一 海濤 輯

法語選粹—一 海濤 輯
◎念佛心要
1.念佛如作佛,諸佛的圓滿功德常存我們心中,能助我們遠離了一切惡念惡行,恢復本有明淨心地。
2.雜念是病,念佛是藥,一心念佛,雜念自消。
3.念佛能淨三業,治一切煩惱心病。攝心專念,念到心空境寂,煩惱業障自然消除。
4.經云:「念佛一句,罪滅河沙;禮佛一拜,福增無量。」
5.念佛滅除諸罪,念佛功德無邊。
6.念佛者臨命終時,心不顛倒,佛自來迎。
7.念佛是詞少易行的殊勝法門。
8.諸佛菩薩加護念佛者,無諸患難,安慶吉祥。
9.念佛一聲,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
10.眾生念佛,必定見佛。
11.若能發三種心: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必能往生佛國。
12.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;讀誦大乘方等經典;修行六念,迴向發願,願生彼國。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
13.念佛要具足信願行,通身放下,一心念佛,才能與佛相應,證到一心不亂。
14.一句佛名,具有不可思議神力,能治一切煩惱心病。
15.廣修眾善,老實念佛,淨宗法要,二語盡矣。
16.念佛能治等分(貪、瞋、癡、尋思)——念佛三昧,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。
17.念佛一意心不亂,煩惱障礙自然除。
18.念佛法門方法易而成效速,最適合末法時期修行。
19.念佛功德深廣,能得往生極樂。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四 海濤 輯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四 海濤 輯
八、菩薩摩訶薩時時調伏諸根、諸入,飲食知足,初夜、後夜減損睡眠,至心不亂,無有放逸,推求莊嚴,發勤精進,修真實義,心無顛倒,隨順修道。是名不散精進。
九、菩薩精進不急不緩,所作事業處中而行。是名調御精進。
十、過去世諸菩薩所持精進,悉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未來世諸菩薩所持精進,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現在世諸菩薩至心、不放逸所持精進,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名趣向菩提精進。」
◎菩薩一切精進,悉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菩薩摩訶薩修性精進,乃至寂靜精進,悉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是名一切精進,悉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《菩薩善戒經.菩薩地.精進品》
1.(佛言:)有四種法,若如理修行者,即能安住大乘趣向勝道,所有善法而無壞失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信法能向勝道。復何名信?謂有信故,而能隨順諸賢聖種,所不應作而悉不作。
二者、尊重能向勝道。以尊重故,於諸聖者所說妙法而能聽受,諦受法故,耳無外聽。
三者、無慢能向勝道。以無慢故,即能於彼一切賢聖恭信頂禮。
四者、精進能向勝道。以精進故,若身若心悉得輕安,所作善法皆能成辦。
2.佛告慈氏菩薩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欲為有情修大乘行,欲度有情置大涅槃,應當先發五種勝心。云何為五?
一者、於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;
二者、於一切種智心不退轉;
三者、於諸有情起親友想,於險難中誓當救護;
四者、常於有情起負債想;
五者、恒懷慙媿何時償畢。能發如是五種心者,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.發菩提心品》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三 海濤 輯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三 海濤 輯
10.七種精進:
一、欲心精進,菩薩摩訶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;
二、至心欲精進,菩薩摩訶薩增長菩提心故;
三、方便心精進,菩薩摩訶薩諸煩惱垢不污其心,以身為器,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;
四、勝精進,菩薩摩訶薩為於善法不救身首火故,如是菩薩勝於一切聲聞、緣覺;
五、求精進,菩薩摩訶薩求於世法及出世法諸方術故;
六、學精進,菩薩摩訶薩速得世法及出世法故;
11.寂靜精進者,有十種:一者、宜;二者、修集;三者、非動;
四者、堅持;五者、一切時;六者、緣三相;七者、捨;八者、不散;九者、調御;十者、趣向菩提。
一、宜精進:菩薩若起一切煩惱,為除病故,隨對治之。如貪欲起,觀不淨相;瞋恚起時,修於慈心;愚癡心起,觀十二因緣;思覺起時,觀阿那波那;破憍慢故,觀眾生界。是名宜精進。
二、菩薩精進,非始非終,無量世中常得成就。是名修集精進。
三、菩薩精進,常勤修集亦如初得,是名非動精進。一切時中勤精進故,是名非動。
四、菩薩摩訶薩常能親近諸師、長宿、有德之人,修學多聞。若修三昧,思惟其義,勤行精進,隨順聽受。是名堅持精進。
五、菩薩摩訶薩心不顛倒:宜修舍摩他,時修舍摩他;宜修毘婆舍那,時修毘婆舍那;宜修捨,時修行於捨。是名一切時精進。
六、菩薩善知定、慧、捨,時時修集三相:入相、住相、起相,不失正念,至心精勤。是名緣三相精進。
七、菩薩若聞諸佛、菩薩勤精進故,不可思議。聞已,其心不自輕,不愁惱,不知足。是名捨精進。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二 海濤 輯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二 海濤 輯
6.勤精進者:
一、菩薩摩訶薩不作衣想,不作食想,不作臥具想,不作我想,不作我所想,不作法想,不作道想,不作菩提想,亦為菩提勤修精進。是名勤精進。
二、於一切時、一切國、一切心勤修精進,是亦名難。
三、不急不緩,處中而行,是名勤精進。
◎勤精進有二種因:一者、悲,二者、慧。
7.一切自精進者,有四種:一者、離惡法;二者、增長善法;三者、瑩磨善法;四者、增長智慧。
一、離惡法者,名菩薩摩訶薩勤修精進。未生惡法,勤作方便,令不生故。
二、增長善法者,已生善法,方便令增廣故。
三、瑩磨善法者,勤修身、口、意業因緣,至心繫念,受持善法故。
四、增長智慧者,若菩薩勤修精進,多聞、修定,增長智慧故。是名一切自精進。
8.善人精進者:
一、菩薩為善法故,勤精進時,設燒身首,不以為熱。
二、菩薩修善法時,勤行精進,尚自不覺地獄火熱,況世間火!
三、菩薩精進不多不少,平等而行,增長精進,善調御故。所以者何?心清淨故,不休不息心不悔故,得大利益不顛倒故,畢竟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是名善人精進。
9.一切行精進者:
一、常勤精進,二、至心精進,三、智慧精進,
四、不斷精進,五、莊嚴精進,六、忍苦精進,
七、不動精進,八、不時精進,九、不知足精進。
◎菩薩成就一切行精進,名為大力,常勤精進,安住善處,堅固莊嚴,不休不息,得於善法。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一 海濤 輯

菩薩精進波羅密—一 海濤 輯
1.云何菩薩性精進?性精進者,心勤精進,為攝善法故,為利眾生故,為令眾生得無上道故,為破顛倒故。以性精進故,得身、口、意業善。是名性精進。
2.一切精進者,有二種:一者、世,二者、出世。復有二種:一者、在家,二者、出家。復有三種:一者、莊嚴,二者、攝取善法,三者、為利眾生。
3.莊嚴者,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,勤精進莊嚴:「若我能令一人解脫,於無量劫在地獄中受大苦惱。受大苦惱已,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得菩提已,乃至能令一人解脫,亦當受於地獄之苦,心不休息。」是名莊嚴。
4.菩薩具足莊嚴精進,勝於一切聲聞、緣覺所得功德,不可稱計。何以故?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受大苦故。若為一人受大苦惱,尚得無量無邊功德,何況乃為一切眾生!是名菩薩莊嚴精進,攝取善法。
5.勤精進者:
一、若為修行檀波羅蜜、尸羅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勤精進者,名為不動,一切煩惱、一切惡業、一切邪見、一切苦惱不傾動故;
二、亦名堅固,健莊嚴故;
三、復名一切,知世方術及出世法故;
四、復名具足方便,真實因緣修集道故;
五、復名真實,得真實義故;
六、復名為廣,一切時中無休息故;
七、復名調伏,勤修精進,不生憍慢故。
如是七事增長善法,是名攝取善法精進。
◎以勤精進故,具足六波羅蜜。勤精進法,於諸趣向菩提法中,是近因緣,無上、無勝。是故如來於經中說:「阿難!勤精進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四 海濤 輯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四 海濤 輯
1.要讓你的生活最有意義、有利益,就以菩提心——最究竟的善心——過生活。
2.在一天之中,努力用菩提心來做每件事。即使你無法修持菩提心,也要盡量懷著一顆善良、慷慨的心去過生活。究竟的善心是為了服務一切眾生而希求佛果的心。
3.用慈悲心過日子,用慈悲心工作,用慈悲心面對死亡,用慈悲心修行,用慈悲心來享受生命,當困難臨頭時,要用慈悲心去經歷它!
4.觀音法門對於修悲心非常重要,能向觀音祈求,是不可思議的福報。因為任何一個眾生,只要向觀音祈求過一次,觀音就會生生世世救度他。
5.即使你知道如何禪思菩提心的教法,你還是需要接受大悲觀音本尊的特殊加持。所以持誦「嗡嘛呢唄咩吽」是實證菩提心的一種方法,能將你的心轉為菩提心,並使你有效地禪修菩提心。
6.觀音心咒——六字大明咒,總攝了一切教法的精華,持之猶如嬰兒呼喚母親一般,能迅速感得諸佛加持。
7.在過去修行的許多聖賢中或老菩薩中,或許有些人是不識字的,但是他們對慈悲心和菩提心有極大的依止心,並在生活中持「嗡嘛呢唄咩吽」過日子。
8.一般而言,這樣的人有溫暖的心,非常善良、慈悲。而從修行的經驗中驗證,「嗡嘛呢唄咩吽」,有將心識轉化為善心、慈悲心的效果。
9.只要珍惜其他眾生,即使我們沒有刻意禮敬諸佛菩薩,也會令諸佛菩薩歡喜。協助其他眾生是對諸佛菩薩最好的供養,因為它圓滿了諸佛菩薩的願望。
10.今日世上最重要的就是佛法中心。它們提供機會讓人們學習業果和慈悲心。世界和平有賴於擁有慈愛和悲心的人。如果人們沒有慈悲心,生命就變得極為危險。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三 海濤 輯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三 海濤 輯
1.無論一個法門被認為是多麼的深奧、高深,如果不以善心、利益他人的發心來修持,不僅沒有利益,反而會造成傷害。這並不是法門的過失,而是修行人沒有適當的發心,用錯誤的態度去修持。
2.即使你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和家庭責任所佔據,如果你將最精華的修持——慈悲心,饒益他人之思——帶進你所做的每一件事當中,它就成為最好的佛法修持,成為你自己以及更重要的一切無量有情安樂和成功之因。
3.在日常生活中生起悲心還有更立即的利益。如果你有慈悲心,困難就比較少。有了慈悲心,你所經歷到的困難,即是為了其他有情的緣故而經歷的,因而變成成佛之道。
4.由於擁有慈悲心,經歷困難也能變成獲得自他安樂的方法。以這種方式,你就能轉化困難為安樂。
5.慈悲心也幫你為死亡做準備。最好的死法就是懷著菩提心,感受對其他有情的大悲心。懷著慈悲心而死,就不會有恐懼或憂慮。
6.要觀想:你正為他人經歷死亡。死亡變成只是換個身體,就像為了新衣換掉舊衣一樣。
7.懷著慈悲心而活徹底改變了你的生命。它將凡庸的生活轉變為超凡。它提升了你所做的一切。你的整個生命變得徹底不一樣,極富意義,你的心是滿溢的。你的心和你的生活皆不空虛。
8.慈悲心不僅是我自己的安樂之源,也是一切有情的安樂之源。它是一切安樂之源,包括成佛。為了供養這一切安樂給其他有情,我告訴自己——必須生起慈悲心。
9.僅僅說「我需要慈悲心」並不夠。你必須了解如何培養慈悲心。慈悲心不會從天而降出現在你腦海中,或在你閱讀它時就出現在你心中。慈悲心和菩提心必須按部就班地培養,依循其合乎邏輯的次序,逐步培養前行的體會。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二 海濤 輯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二 海濤 輯
1.佛教的精華是無分別的慈悲心,並以此為基礎,不傷害他人,同時利益一切有情。
2.不僅僅是對友人的慈悲心,還有敵人。無分別的慈悲心,對象包括了朋友,敵人,陌生人。這是整個佛教的內涵。
3.佛法有很多種法門,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的修持。少了慈悲心,沒有任何法門能引導至成佛,甚至會成為輪迴的因,或墮入惡趣的因。
4.慈悲、善心的修持極重要。我們真切地需要慈悲,慈悲是一切安樂之源。
5.你生命中經歷到的每一種安樂,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種舒適與受用,以及解脫的常樂、無上正覺的極樂,都來自菩提心。
6.菩提心的根源是大悲心。因此,你所經歷到的一切安樂都源自大悲心。
7.菩提心是成佛、一切種智及所有大乘成就的根本。菩提心是入大乘道以達致無上正覺之門。
8.為了成就菩提心,你需要其根本——大悲心。所以,成就大悲心極重要,為了成就大悲心,你必須用悲心過生活。
9.菩提心、悲心、慈心的成就,徹底轉化了你的心。
10.往昔在你心中,只想到自己的安樂,只為了自己,那樣的心相續是無始的。因為那樣的心,所以你依然身陷苦難之中,尚未解脫輪迴,對其他有情利益極微。
11.菩提心的成就能扭轉乾坤。它給你一種新的態度,一顆嶄新的心。
12.以往聖賢談到宗喀巴大師時所提到的心:每一次呼吸,都帶給一切有情安樂。
13.慈悲就像轉鐵成金,慈悲的鍊金術將你過去的輪迴業,轉變為不僅僅是你自己安樂、寧靜、成佛的因,也是一切有情的安樂因。你的心將變成功德財、善業、一切安樂的因。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一 海濤 輯

覺醒和慈悲的圓滿體現—一 海濤 輯
1.修持佛法、菩提心、關懷眾生,是讓生命成長的最好方法。
2.在佛教中,愛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揪出所有問題的根源,它就在你心中:自我、自我愛惜的心。
3.如果你放下生命中各種問題的根源,你就會找到安樂和滿足。
4.無論你學了多少佛法,只要心永遠在哭鬧著:「我不快樂!」、老是以「我」為中心,那麼「我」就成為生命的焦點。愛自己的意義,就變成愛執取。你變成貪執及世間八法這邪思的奴僕。
5.要轉化每一件事為有利的情境,封鎖所有的問題,整個關鍵在於你依隨哪一種心:依隨煩惱或佛法、自我心或菩提心、貪執的心或自由的心,一切由你決定!
6.即使一個人什麼學問都沒有,但他的心已解脫情緒化的思緒,他心中就會獲得非常深邃的寧靜。因為他放下了自我中心的想法,所以沒有寂寞或消沈的問題。
7.像這樣放下的人,開啟了成佛之門,也開啟了個人及每位有情的安樂之門。
8.人生真正的快樂,始於愛惜其他眾生。因為珍愛他人就是珍愛自己的最佳方式。
9.我們越為他人奉獻自己,自己的安樂就越迅速、容易地生起。這是安樂的自然發展歷程。
10.要得到快樂、要照顧自己,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佛法。不修行佛法,便沒有快樂。
11.無論何時你修行佛法,都是在累積善業,業是確定的,善業一定會帶來快樂,不僅是現在樂,還有未來多生多世樂。
12.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佛法,就是真正用最好的方式在照顧自己、真正愛自己。
13.苦樂都肇自自己的心,不假外求。自心既是樂因,也是苦本。得樂、息苦,都必須在自心之內下功夫。

護持正法的功德—二 海濤 輯

護持正法的功德—二 海濤 輯
◎《虛空藏經》護持正法諸菩薩等,同說偈言:
1.最上兩足尊,於此滅度後,咸生勇猛心,不自惜身命,護持佛正法。
2.棄捨於利養,及離諸眷屬,為證佛智故,不捨是正法。
3.若毀恨罵辱,乃至加惡言,護持正法故,我等皆當忍。
4.或戲調輕蔑,誹謗不稱讚,護持正法故,一切皆當忍。
5.為末法眾生,我當持正法,如世惡比丘,有大增上力;
6.於諸妙經典,不聽亦不讀,唯自師己見,執異互相非。
7.又於甚深教,皆順解脫果,如是正法中,心不樂分別。
8.以慈念眾生,或不住是法,為起悲愍心,得持是經故。
9.若見毀戒人,貪著於利養,我當憐愍心,方便令棄捨。
10.若見惡心者,毀謗於正法,我以慈忍心,正見令歡喜。
11.如力護彼人,善成於語業,或復不與言,彼當自安住。
12.後以四攝事,成熟如是人,於罪惡行中,教導令開悟。
13.或能捨憒鬧,寂住善境界,如自在鹿王,少欲及知足。
14.《無盡意經》亦作是說:「為護諸眾生者,設身有苦,不生疲厭,況捨善知識耶?」
15.《法集經》云:「菩薩若護禁戒,則護諸眾生。」
16.《華嚴經》云:欲長諸功德,請問一切法,斷除一切疑,求諸善知識。欲壞煩惱魔,淨除塵染見,解脫諸眾生,求斯大智者。
17.《法集經》云:「世尊!諸菩薩等所有身、口、意業,皆為利諸眾生,起大悲增上安慰眾生,令諸眾生身意快然。如是深心、如是思惟:隨修何行而行平等,令諸眾生得安隱樂。以要言之,謂菩薩了知觀十二處如空聚落,於是等處無不樂捨。」

護持正法的功德—一 海濤 輯

護持正法的功德—一 海濤 輯
1.佛言:「菩薩所有殑伽沙數無量行願,皆應涉入一大願中,所謂護持正法。護持正法者是大境界。」《師子吼勝鬘經》
2.《海意經》云:「善男子!不可說者,謂以文字、語言於無生法中而不可說。若以文字、語言詮總持門,乃有其說,此即名為護持正法。
3.善男子!有說法師於如是等甚深經海,如說修行者,若人於此法師親近、恭敬、尊重、承事,密為護持。飲食、衣服、坐臥之具、病緣醫藥種種供施,護諸善品及護語言,設有誹謗亦為覆藏,此即名為護持正法。
4.善男子!於他無諍可勝,無法可說,是人與法俱無有執,此即名為護持正法。
5.善男子!於諸眾生解脫慧中不生損減,不以財利之心為他法施,此即名為護持正法。
6.善男子!或因聽法或因說法,乃至行於一步一出入息間而專住者,此即名為護持正法。善男子!若於色、心境界之中無諸攀緣,唯一境性,調伏止息,此即名為護持正法。」
7.《海意經》云:護持如來正法者,即為勝尊所攝受,諸天、龍王、緊那羅福德智慧皆能攝。
8.護持如來正法者,所生剎土不空過,一切生中見勝尊,見已即得心清淨。
9.護持如來正法者,得大總持及善利,正使百劫非聽聞,由具辯才悉無礙。
10.護持如來正法者,乃至釋、梵、護世等,人中復得轉輪王,悉悟菩提安隱樂。
11.護持如來正法者,具三十二殊妙相大智莊嚴喜樂身,隨所見者無厭足。
12.護持如來正法者,而不捨離菩提心,波羅蜜行不棄捐,普能攝受多種善。

輪迴之苦—四 海濤 輯

輪迴之苦—四 海濤 輯
1.思惟無常和死亡使生活非常有意義,而且迅速有力地摧毀煩惱和習氣。它非常容易禪思,而且能減少煩惱。它使一個人起修佛法,持續修學,並圓滿成就。
2.如果你覺得你是一位修行人,那麼你不必害怕死亡——這很平常,人出生後就必須死亡。就像植物生長而後死亡,這是大自然的一部份。
3.生命無常,我們可能突然死亡。可能生龍活虎,正在工作,突然間兩眼一閤,就死了。甚至可能經歷投生惡道的徵兆。突然間,某件事做了一半,我們的身體變成死屍,沒有呼吸,動彈不得。這件事隨時會發生在我們身上!
4.死亡是我們生命中最關鍵性的時刻,非常的重要。因為有輪迴,所以無疑的,我們死後必有來生。來生的狀況是由臨終的心念所決定。
5.未來是安樂或會有困難、有問題,全靠自己為臨終所作的準備。念頭是苦樂直接的因:如果我們有善念,它就變成來生安樂的因。
6.煩惱的心會貪著無常的法,誤認它是恒常的,結果就會對一些很自然的狀況,例如經歷死亡和一些事物的遠離而產生瞋恨。這煩惱心是沒有必要的,它是我們製造出來的。恐懼、憂慮等等也是這個無明煩惱心生起的。
7.令死亡變得很可怕的就是這個心,事實上死亡本身一點都不恐怖。
8.我們視為恒常的法,實際上也不是恒常的。是我們對這些法生起貪著、瞋恨等等,才使死亡可怕。尤其當我們不接受法的無常,死亡就變得更加恐怖。因此,可怕、恐怖的死亡來自我們自己的心,是我們的顛倒見所製造的。
9.持戒可以帶來個人的安樂、寧靜,以及國家的強盛、富足,也讓你可以無懼地面對死亡,且保證未來往生善趣。

輪迴之苦—三 海濤 輯

輪迴之苦—三 海濤 輯
1.我們所做的全部都是在造業,以使輪迴越來越長久。我們贊助輪迴苦,作出奉獻,使它越來越長。然後,當然會遭受三惡道的苦,難以逃脫。
2.試想:是什麼使人生空空洞洞?雖然修行菩提道,所修的道卻沒有形成成佛的肇因;雖然修行佛法,卻沒有形成自我解脫之道;或者甚至沒有辦法修行佛法。
3.基本上,這都是由於貪執現世、世俗法的惡念在作祟,而貪執今生的惡念,也是不念死無常使然。
4.念死無常,使人修行佛法,擷取今生的菁華,來世安樂、解脫乃至成佛。
5.禪思死、無常、惡趣苦、因果業報非常要緊。禪思這些道次第,使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心,馬上規過向善,轉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。
6.禪思也能幫助我們開始修行,持續不斷,乃至達成三大意義:來世安樂、解脫、成佛。這都肇自憶念無常和死亡,也是由於念死無常,我們才能夠約束煩惱。況且,念死無常能使我們在死亡之際,抱著滿足、安樂的心死去。
7.正如帕繃喀仁波切提到的三種修行人:上焉者,死的時候,極度喜樂,好像要返鄉或去郊遊。中焉者,懷著百分之百絕對的信心、歡喜心,必定會得到良好的轉世,人天身。下焉者,沒有慌亂、恐懼。這一切都得力於念死無常。
8.念死無常好像馬鞭。騎馬的時候,馬如果走錯路,你會用鞭子打牠,讓牠扭轉方向重新上路。
9.同樣,念死無常好比打心的鞭子。每當煩惱萌生,只要記得念死無常,煩惱就不至於生起,心就可以不受煩惱的擺佈,不會跟著煩惱跑,而可以安住在佛法上面。
10.這些例子讓我們了解輪迴及輪迴的美事如何欺騙我們,它們是不可信賴的。因此,永遠憶念無常和死亡是如此必要。

輪迴之苦—二 海濤 輯

輪迴之苦—二 海濤 輯
1.禪思過輪迴的過患之後,應該下結論:輪迴的一切,本質是苦,沒有什麼值得執取,也沒有什麼好瞋恨。
2.執著自己的身體、環境、財產,並不會有任何利益。我們最重的病就是不知足。
3.享樂的目的在獲得滿足。但我們越是跟著欲望跑、追求生死裡的快樂,就越不能獲得滿足,卻在輪迴裡長期受種種苦。
4.苦是輪迴唯一的本質,絲毫不值得執取。因此,務必儘量利用這個人身,為解脫輪迴作準備。
5.即使今生達不到解脫輪迴、涅槃的境界,起碼要盡力修行道次第,儘量預作準備,趨近解脫的境地。
6.問題只是我們看不到過去世,我們不記得。假設能記得所有過去世、所有經歷的痛苦,那麼一剎那不解脫,就會讓你受不了。
7.因為沒有解脫,你會吃不下飯,睡不著覺,連一剎那都無法忍受自己還繼續留在生死輪迴中。
8.思惟無常和死亡本身不算什麼,但如果是為死後隨之而來的事而思惟,就很重要。
9.只要有惡業,死後就會墮入無比痛苦的惡趣,而這是可以馬上阻止的。
10.藉由憶念無常和死亡、業和受苦的惡趣,驅使我們的心去修學因應之道——佛法。如此一來,你的心能為死亡做準備,它將淨除使人落入惡道的沈重惡業。
11.通常人們只以世間的想法生活,特別是貪著,執著此生。他們將整個人生、整個暇滿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,只用來造更多墮入惡趣的因。這正是每日生活中發生的事。
12.終其一生,人們的所作就像飛蛾撲火,完全是幻覺、完全受欺騙,不知道火焰將焚燒自己,和它外表顯現的樣子完全是另外一回事。
13.飛蛾即使被焚燒,當牠們仍然有力氣飛舞的時候,仍將繼續飛向火焰。

輪迴之苦—一 海濤 輯

輪迴之苦—一 海濤 輯
1.無始輪迴以來,直到現在,我們不斷地經歷輪迴苦,連一秒鐘都沒有中斷過。在滅盡業和煩惱,斬斷輪迴相續之前,我們還會一直受輪迴苦。
2.輪迴,意思是有漏,漏的意思是煩惱。如果一個人有煩惱,就會再度在輪迴中轉生,從輪迴落入輪迴,尤其是墮入惡趣,這是煩惱的作用。
3.身心和合的諸蘊,是業和煩惱的染污種子造成的,本質是苦,成為未來輪迴的肇因。
4.輪迴是一直轉動、循環的現象。諸蘊的輪迴,沒有開端,無始相續,這是輪迴的基本苦。
5.在輪迴中,財產、人際關係始終不定,尤其是人際關係,友、敵、陌生人,一直在變化。這是數數不定之苦。
6.在輪迴中,沒有新鮮的享樂、也沒有任何新鮮的苦難和問題。無始以來,所有輪迴的一切受用、享樂,每個人都經歷過無數次,都不是新鮮、初次的嘗試。這是不滿足之苦。
7.我們無數次獲得人身,然後去世。我們得到過的一一人身,所有的骸骨堆積起來的話,會遍滿虛空,毫無間隙。這是數數捨身之苦。
8.在輪迴中,享盡高位,必定墮落。不管積聚多少財富,最後必定是消散殆盡。和親友等人會合,最後難免要別離。不管喜不喜歡,事情必然這麼發生,因為這是輪迴的本質。這是數數高下之苦。
9.一個人出生的時候,獨自來投生,死時,也孤伶伶地走,沒有人會陪伴自己墮地獄,無人會來聞問。不管有幾十億個朋友,到時候一個都帶不走。在地獄受苦,沒有人會來分擔。這是無友伴之苦。
10.不管身處何處,它都是苦的地方;無論有什麼愉快的事物,不過是苦的饗宴;無論有什麼伴侶,也只不過是苦的伴侶。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四 海濤 輯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四 海濤 輯
1.佛法有很多種法門,包括了數百種不同的真言和各種禪修法門,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的修持。
2.少了慈悲心,即沒有任何法門能引導我們成佛,甚至會成為輪迴的因,或墮入惡趣的因。
3.如果你以菩提心的動機、慈悲心、饒益有情之心念來發表一場演說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會產生大善業,大樂因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的演說是以希望一切有情獲得安樂為發心。
4.如果你以對一切有情的慈悲心為發心來修持祈請文、持真言、禪修,這些法門會成為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,能積聚廣大的功德,淨除心相續中累劫的障礙和惡業。
5.你以菩提心、慈悲心、利益他人之思所做的每一項行為,都會成為一切有情的安樂因。
6.菩提心能轉化你的生活,宗喀巴大師實證了菩提心——捨自己而只珍愛他人。
7.菩提心、悲心、慈心的成就,能徹底轉化你的心。
8.如何最有效利用我們的生命?就是以慈悲和智慧過生活。
9.生命的目的不只是解決自己的問題,獲得自己的安樂。生命的目的,是要對其他有情有貢獻,利益其他眾生,無論是一位或許多位眾生。
10.活著的真正理由,是為了要幫助其他無量眾生離苦,並引導他們獲得成佛的殊勝安樂。那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。
11.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這種普世的責任,要帶給一切有情最究竟的安樂。要經常思維:「我對一切有情的寧靜與安樂負有責任。」
12.不管面對什麼樣的環境,我都要修持慈悲,觀想修行慈悲法門能給我內心力量與喜悅,讓我感覺我的人生是有用的。
13.慈悲的心像萬靈丹,它能把不好的狀況轉變成好的狀況。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三 海濤 輯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三 海濤 輯
1.幸福之道,即是要培養慈悲心以及菩提心的利他德行。
2.慈悲是希望眾生能得到幸福,而且不只是膚淺與暫時的幸福,而是要引導眾生走向最根本的離苦得樂之道。
3.成就甚深平等忍,增長如空大悲心,常樂忍辱柔和法,安住慈悲喜捨中。
4.讓我們本著無所求的愛心去對待一切眾生,就如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險去保護自己唯一的孩子。
5.愛與關懷的力量,足以改變世界。
6.世俗的人把佛陀看得比眾生還重要,而修菩提者則與之相反,把眾生看得比佛陀還要重要。
7.永遠不能放棄對眾生的慈悲心,要把眾生看得與佛陀一樣的尊貴。
8.加害你的人好比是你的上師,應頂禮膜拜。
9.慈悲的精神,是一切善行的根本。
10.修行應心懷以慈與悲普及於一切眾生,不要想瞋恚或害意。
11.無智慧之慈悲是愛見慈悲,不是真實慈悲。
12.慈悲就是捨棄自己,全面為自己以外的眾生而奉獻。
13.慈悲是及於一切人的愛,不限於自己、自己的家族、自己的宗派,或自己的國家。
14.愛無偏黨就是慈悲。
15.慈悲和善心的修持極重要,在生活中的各種境遇都需要慈悲心。慈悲是一切安樂之源。
16.當你和家人生活在一起,你需要慈悲心。沒有慈悲心,你的家庭生活將充斥著問題與苦難。
17.在學習時,最好是以慈悲心學習,透過這種方式,你的學習變得饒富意義、有益於其他有情。懷著慈悲心而活,能將凡庸的生命徹底轉變為超凡而有意義的生命。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二 海濤 輯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二 海濤 輯
1.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;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,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。
2.必須準備對他人行善,要行得比父母對自己所做的還多。
3.慈悲要及於一切眾生,縱然是一隻螻蟻,也必須加以悲憐。
4.心中愛憐一切眾生,以這樣心懷眾生的心,能成就許多功德。
5.修行者必須是具有慈心的人。要以慈心接待弱者、強者以及一切眾生。
6.修行者要對一切眾生憐憫、同情。當不害別人,要給與,要常說真實話。
7.要慈憐一切,所有眾生都對慈憐有感受。
8.佛教的慈悲之所以是絕對的,就是在於佛法使人成佛。
9.慈悲行的實踐者是苦他人之苦的人,求道者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,懷著代替眾生堪忍苦的心。
10.菩薩為諸有情於生死堪受一切苦。
11.奉獻由同情生。願意奉獻的心,也是一種慈悲的心情。所以慈悲是任何一個俗人也可以實現的。
12.修行者最大的財富就是慈悲,這是富於財寶的修行。
13.以慈心悲憐一切眾生者,其人多生功德。
14.住慈定者,刀、毒、水、火皆不能害。行慈心者,必無災橫而致命終。
15.行慈悲有非常大的功德,如果連敵人也不忍加害,則是慈悲心的俱現。
16.有慈悲心者長命,有忍辱心者形善,好殺生者短命多病。
17.慈悲的精神是一切善行的根本。
18.憐憫心深的人連神都對之敬禮。
19.忍辱是從悲心而起,慈悲心是從不忍眾生苦而生。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一 海濤 輯

關愛眾生,充滿大悲—一 海濤 輯
1.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,則為魔法。
2.慈悲就是佛,慈愛的精神就是慈悲。
3.時常關懷眾生,處處為別人著想就是慈悲心。
4.慈悲能治癒人,施與受者皆然。
5.以慈悲滋潤內心,怒火便會立即熄滅。
6.慈悲的力量沒有邊界。
7.慈悲是最好的護衛,它也是一切治療的源頭。
8.融合智慧和慈悲是參與保育地球最有效的方法。
9.慈悲就是慷慨的本質,這都是我們心靈清淨的基礎。
10.菩提心是覺悟者的慈悲心。
11.悲心是希望眾生皆能離苦,慈心是祈願眾生皆能得樂。
12.當你用愛來澆灌自己的心田,就能開始修鍊慈悲心。
13.以慈悲心的精神提供真理給那些身在信仰之外的人。
14.我們對有情眾生的慈悲心,必須從體認其痛苦而生。
15.慈悲是無所求的愛。
16.對子女慈悲是父母之道,對父母行孝是子女之道。
17.家庭是實現慈悲最基本的人倫組織。在人性愛當中,以父母的愛最接近於慈悲。
18.悲字就是拔苦之心,慈字就是與樂之心。佛心為眾拔苦與樂,即是慈悲之心,慈悲是其他各種美德的根本。
19.慈悲行或利他行,都首先表現於勞動自己身體,努力去改良別人的物質條件。
20.以忍辱克服嘲笑者,以祝福克服心懷敵意者,以真實克服中傷者,以慈心克服加害者。
21.慈悲是佛教實踐上的中心德目。
22.慈悲是佛道的根本。

慈悲與智慧兼具的修行 海濤 輯

慈悲與智慧兼具的修行 海濤 輯
◎在修行中要防備自己犯下六種錯誤或誤會:
1.錯誤的耐性或容忍。有些修行者缺乏衣物,受盡風寒,外貌可憐,但仍然堅持修行。他們或許缺乏物質,但不需要我們的憐憫。眼前的不舒適是短暫的,也是幫助他們未來解脫的方法。
2.錯誤的興趣。一心一意為此生累積財富、權勢和享受,而不去修持佛法,也是一種錯誤。
3.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。這也是一個錯誤。
(1)努力掌握語言背後的究竟意義,之後要全心修行。這就是進步的方法。
(2)許多「專家」嘗到佛法的滋味,帶著理性知識的武裝,卻讓自己岔入歧途,不斷和對手進行辯論,為的是得到世間的滿足感。他們所嘗到的佛法滋味,反而讓他們走偏了。
4.錯誤的慈悲。在山間小屋修行的隱士,缺乏食物和溫暖的衣物,為了佛法而歷經各種艱辛。我們不應當憐憫這樣的修行者。
(1)真正要憐憫的是不斷行惡的人。他們的瞋恨會把他們帶入地獄道。我們應將慈悲給予那些真正需要的人。
5.幫錯忙。如果努力讓親友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成功,而不讓他們接觸佛法,也是一種錯誤。如果真正關心他們,就應當協助他們認識心靈上師,教導他們如何修行。日復一日,要向他們指出解脫之道。
6.錯誤的喜悅。因敵人受苦而感到喜悅是不妥的。我們應該隨喜任何善德,以及該欣喜的事情。
(1)當我們不喜歡的人被上司處罰,甚至被殺死,如果我們因此感到喜悅滿足,認為他得到應得的報應,是錯誤的喜悅。
◎要走向無誤之道,以上六者是要屏棄的錯誤行為。

法語輯要—二 海濤 輯

法語輯要—二 海濤 輯
◎菩薩於一切眾生生大慈悲
1.菩薩摩訶薩如是如實知眾生心:於未得解脫眾生不生瞋心,得解脫眾生不生喜心,唯於未得解脫眾生生大悲心,得解脫眾生生大慈心。
2.菩薩摩訶薩如實知貪心而不生瞋,知離貪心而不生喜,唯於貪心眾生生於大悲,於離貪心眾生生於大慈。
3.菩薩起貪心時,修不淨觀即滅貪心;起瞋心時,修行大慈即滅瞋心;起癡心時,修因緣行即滅癡心。
4.以如實知故,菩薩於一切眾生生大慈悲。菩薩作是思惟:「我今以此如實三昧法門如實知,為令一切眾生成就!」是菩薩以大慈悲心熏修。依彼大慈悲心,修持增上戒、增上三昧、增上慧滿足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《佛說法集經》
5.有四事疾得佛道。何謂為四?一曰常行大慈,哀諸群生;二曰常行大哀,為之雨淚;三曰常行大喜,和顏悅人視於眾生;四曰常行大護,救度三界生死之患。是為四。《佛說決定總持經》
6.《寶雲經》云:「謂諸菩薩於諸威儀進止發精進行,若身若心常無懈倦,是名菩薩畢竟精進。
7.云何於此精進得生懈倦?或非時分修極重事,遽生怯弱,尚未成熟,信解難行苦行,便謂施自身肉,何得非時持此受用施諸眾生。由是菩薩於諸眾生而生懈倦,即時捐棄積集大果菩提心種子。」
8.毀正戒者,此惡知識,應當遠離。如是毀正見、正行、正命之者,悉皆遠離。
9.樂憒鬧者、多懈怠者、著生死者、背菩提門者、樂居家眷屬者,應當遠離如是諸惡知識。
10.善男子!雖樂遠離此惡知識,然不於彼發起惡心及損害意,應如是住心。《寶雲經》

法語輯要—一 海濤 輯

法語輯要—一 海濤 輯
1.於受樂眾生生歡喜心者,起二種心:一者,能於他財物中、他資生中不生貪心;二者,於他富貴勝樂不生嫉心。
2.念諸眾生如念子想者,起二種心:一者、能如父母念子,遮護諸惡;二者、常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。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》
3.菩薩受持菩薩戒者,至身專念自省己過,不訟彼短。見行惡者心不瞋恨,見破戒者心生憐愍,無有瞋惱。《菩薩善戒經》
4.修忍之人一切愛敬,不忍之人眾所憎惡,增長煩惱。
5.長煩惱故,生死增長;長生死故,生諸難處;生難處故,遠離善友;遠善友故,不聞正法;不聞正法故,重翳疑網;以疑網故,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《大方便報佛恩經》
6.菩薩樂善法欲,世間珍寶無不棄捨,以身承事無不恭敬,於和尚、阿闍梨極生尊重。所以者何?為斷繫縛求如是法,為斷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悲苦惱求如是法。發心如寶,除諸眾生貧窮困苦,求如是法;發心如藥,安樂一切眾生,求如是法。《菩薩別解脫經》
7.佛告諸比丘:「菩薩盡其形壽乃至或遇喪命因緣,畢竟不得捨善知識。」《大乘四法經》
8.不念他人惡,常思其善事,智慧離分別,人中最第一。
9.生死如毒樹,悟即法身果,生死與涅槃,本性皆平等。
10.淨慧賢聖行,大悲常利物,不擇於怨親,恒離於分別。
11.耆年多智慧,淨戒悉圓滿,親近如是人,速成安樂行。
12.智慧無垢人,三業恒清淨,應親近是人,尊重過父母。
13.無智難親近,能壞善人心,如火燒枯木,應當常遠離。
14.供給於惡人,欲益反招損,如人飼猛獸,無不傷害者。
15.供養智慧人,小善獲多福,如人飲甘露,求得安隱樂。
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

Wednesday, April 22, 2009

菩薩學處—四 海濤 輯

菩薩學處—四 海濤 輯
1.《菩薩別解脫》云:「菩薩無有四法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菩薩無不信心;二者、菩薩無有慳貪;
三者、菩薩無有兩舌嫉妒;四者、菩薩無懈怠心,謂言我不能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。
2.舍利子!若我有是四法,彼有智者於此了知,便謂邪命,諂求非法、染法,重世財利,是為第一偷食信施。
3.菩薩如是心勇猛故,乃至頭、目、手、足、身體支分、男女眷屬、心所愛樂極妙樂事、舍宅、國邑一切所有,悉能棄捨。」
4.又如《那羅延所問經》云:「菩薩摩訶薩應當發如是心:
一、謂我此身分於諸眾生尚能棄捨,何況所有外財資具?又若於眾生所如其所須悉能施與,謂有來乞丐須手以手,須足以足,須眼以眼,乃至脂、髓、血、肉及餘身分,隨各施與。
二、謂若庫藏孳生之物、金銀珍寶勝妙莊嚴、象馬車乘、國土宮殿、城邑聚落、吏民僮僕、男女眷屬,若諸眾生於所有事,彼彼眾生如其所有,我當給與,不生悔惱,亦無退屈,不希果報及餘諂詐。
5.復次我此施者隨順一切眾生故,悲愍一切眾生故,饒益一切眾生故,攝受一切眾生故,如我攝受眾生,知如是法,得菩提故。
6.譬如藥樹根、莖、枝、葉、花、果、皮、核,若全、若分,隨其取者,不生分別。又復脫諸眾生病苦難時,亦不分別上、中、下性。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:應知於四大種身生藥樹想,於彼眾生可作饒益,須手以手,須足以足,隨其取者。如前藥樹,不生分別。」
7.《無量門陀羅尼經》說:「云何眾生得鬪諍因?謂計執財利而為根本,應當棄捨。若離貪愛,即得是陀羅尼。」
8.菩薩布施遠離四法:一毒施,二刀施,三不淨施,四無利益施。
9.菩薩布施遠離四惡:一破戒,二疑網,三邪見,四慳吝。

菩薩學處—三 海濤 輯

菩薩學處—三 海濤 輯
1.如《文殊清淨律》云:「時文殊師利語寂音天子言:『菩薩具足此五無間,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。何等為五?
一、菩薩深固作意,求無上道,發心不墮聲聞、緣覺之地,是初無間發心;
二、自捨一切所有,於慳悋心而不共住,是二無間;
三、我應救度一切眾生,於中不起懈退之心,是三無間;
四、了一切法非空、非有,無生無滅,於中不墮諸見,是四無間;
五、於諸法智和合一相,如是發心中無所住,由無所住於一切智悉無所得,是五無間。』」
2.布施功德與執著過患《最上授所問經》
一、布施者無諸慳悋,執著者而常守護。
二、布施者為盡貪愛,執著者增長貪愛。
三、布施者無有恐怖,執著者彼多恐怖。
四、布施者住菩提道,執著者住魔境界。
五、布施者作無盡想,執著者作有盡想。
六、布施者得諸妙樂,執著者而常逼迫。
七、布施者捨離煩惱,執著者增長煩惱。
八、布施者得大富饒,執著者得大貧乏。
九、布施者善人事業,執著者惡人情計。
十、布施者諸佛稱讚,執著者愚夫稱讚。
十一、布施者自所生子不起樂著,非如於餘眾生起憐愍故。
3.菩薩如是深心觀察、悟解:如於我子發生慈愛,則我於一切眾生亦復隨順發生慈愛。我子既無異於一切眾生,則一切眾生皆是我子。
4.在家菩薩於其財利或非攝受眾生勿應耽著,非出離法。又復不應愛樂,隨順染欲。

菩薩學處—二 海濤 輯

菩薩學處—二 海濤 輯
1. 菩薩有四法不應捨離。云何為四?《大寶積經•授幻師跋陀羅記會》
一者、於諸布施而不捨離;二者、成熟眾生而不捨離;
三者、常自覺察而不捨離;四者、增長他善而不捨離。
2.《深心教誡經》說:「如慈氏因中四種辯才即諸佛語。何等為四?
一者、擇有義利,揀非義利;
二者、擇此正法,揀彼非法;
三者、破遣煩惱,非增長煩惱;
四者、樂見涅槃功德,不樂見輪迴功德。是名四種。」
3.「菩薩布施心無怯弱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畢竟一心發親近想,無悔、無疑亦無分別,於此最上正法攝受相應,意樂讀頌,如說修行。
4.是菩薩心勇猛故,則布施勇猛、持戒勇猛、精進勇猛、禪定勇猛、智慧勇猛,一切三摩地勇猛。
5.是菩薩設使於惡人輩亦復不生瞋心、厭心及餘過失。是菩薩如釋、梵王,等無所動。」《深心教誡經》
6.《月燈三昧經》所說偈云:「若於河沙多億劫,供養百億那由佛,清淨信心施餚膳,亦施燈鬘及幡蓋;若於正法衰末世,如是佛法欲滅時,於一日夜學是行,比前福報勝於彼。」今正是時,當一心學希大果報!
7.《寶雲經》說:「善男子!菩薩於菩薩學堅持淨戒,如是尋伺。若不於菩薩別解脫戒中,我云何能得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又何不於如來大乘諸經法中所詮菩薩行、所集菩薩學,我當如是廣大修習!」是故一心勤修如佛經中所說菩薩學義。
8.《月燈三昧經》所說偈云:「如是不堅身,愚者心所樂,何常壽命中,剎那如幻夢。造諸惡業故,罪報常隨逐,由是無明因,死多墮惡道。」

菩薩學處—一 海濤 輯

菩薩學處—一 海濤 輯
1.《無盡意經》云:「菩薩如是修習、信解、圓滿一切捨施……應招世、出世間無量富樂,於身自然如意受用,我應以財利鉤拔諸眾生,置彼岸處。」
2.《虛空藏經》云:「我所積集善根、法智、善巧,無不與諸眾生而為依住。」
3.《無盡意經》云:「若善心心所法,念念回向菩提,是為善巧。若未來善根決定菩提,現前於諸事業所起善心,皆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4.《菩薩別解脫經》云:「舍利子!應知護他者即是護身。舍利子!如是行相,若菩薩成就護他,設遇喪命因緣,我於是業悉不應作。」
5.《華嚴經》云:「善男子!菩薩由善知識任持,不墮惡趣;由善知識具足,超越菩薩學處;由善知識教導而得出離世間;由善知識而得親近菩薩,無忘失行;由善知識而得攝受菩薩一切希有行故;由善知識依正覺道,除業惑障,出生死城至清淨處。
6.善男子!是故親近承事善知識者,應如是作意:謂心如地,荷負一切,無疲倦故;心如金剛,志願不可壞故;心如輪圍山,設遇諸苦無傾動故;心如僕使,隨諸作務,不厭賤故;心如傭人,洗滌塵穢,離憍慢故;心如大車,運重致遠,不傾壞故;心如良馬,不暴惡故;心如船筏,往來不倦故;心如孝子,於諸親友承順顏色故。
7.善男子!應於自身起病苦想,於善知識起醫王想,隨所教令作良藥想,所修正行作除病想。
8.善男子!應於自身作怖畏想,於善知識作勇健想,隨所教令作器仗想,所修正行作破怨想。
9.善男子!菩薩於善知識隨所教令應思供養諸佛.世尊。菩薩於善知識言無違逆,得近一切智故;於善知識言無疑惑;得近諸善知識不離作意,得諸現在利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