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January 26, 2010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四 海濤 輯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四 海濤 輯
1.所有的人想要更快樂與更成功的關鍵在於悲心的增長。
2.自他平等相換的意思,就是培養以下的態度:「就如我希求安樂、希求離苦,一切其他如虛空般無盡的眾生也是如此——他們也是希求安樂、希求離苦。」
3.當我們談到自己的福利時,我們只談到一個人的福利,但他人的福利卻涵蓋著無量數目的眾生。從這觀點我們可以理解到,他人的福利比我們的福利來得更加重要。
4.佛教不只關心緩解個人的痛楚,也關心一切有情能解脫痛苦。如果連忍受自己的苦都那麼困難,我們怎能挑起承擔一切有情苦的責任?
5.寂天菩薩說:你受取他人的痛苦到自己身上而經歷的苦,和從你自己的痛楚和苦難直接而來的苦,兩者之間有種現象學上的不同。
6.前者的情況,有一種不舒服的要素,因為你在分擔他人的苦。然而其中會有某種份量的安定,因為在某種意義上,你是自願接受那種苦。在自願參與他人的苦這情況中,會有力量和自信的感覺。
7.但在後者的情況,當你經歷自己的痛楚和苦難時,其中有不情願的要素,因為在你自己那方面欠缺控制,所以你覺得脆弱、被打敗。
8.無論我們的道行在哪種層次:在未成佛之前,當我們還在修行道中,以及在我們成佛之後,自己永遠與他人息息相關,而且非常依賴他們。
9.我們存在的本質就是我們必須仰賴他人的恩澤與合作才能生存。我們越是將他人的福利放在心上,為他們的利益而努力,我們就越能夠為自己獲得利益。
10.如果你真的要為自己的利益與福利而努力,那麼就應顧慮他人的福利,並重視他人的福利勝於自己的福利。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三 海濤 輯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三 海濤 輯
1.寂天菩薩提到:就如諸佛幫助我們成佛,凡夫眾生也有同等的貢獻。諸佛恩、眾生恩——唯有依賴這兩者才能成佛。
2.對我們這些自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且又尊崇菩薩理想的人而言,對敵人懷有憎恨與嫌隙是不對的,因為諸佛、菩薩都貼心地愛惜所有眾生。
3.如果我們對諸佛、菩薩貼心愛惜的眾生心懷嫌隙的話,將與我們想學習的典範相違背,違背諸佛、菩薩的理想與覺受。
4.在世俗情理中,我們越是尊重與疼愛人們,就越會為他們著想。我們會設法避免一些他們不贊同的行為,以免冒犯他們。我們會考量到朋友的想法,他們的原則等等。
5.如果我們可以為一般的朋友這麼做,那麼身為菩薩理想的修行人,我們也應該為諸佛菩薩表示更高或至少同等的尊重,設法不對我們的敵人心懷嫌隙或憎恨。
6.修持安忍的利益,不但能夠在未來證得一切種智的境界,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體驗到它的實際利益。你將能夠維持內心的平靜,過著愉快的生活。
7.當我們修持安忍以對治怨恨與瞋怒的時候,具備精進的意樂很重要,我們應該善巧培養精進。
8.不斷修持悲心,我們將能逐漸降低有害因素的影響,強化能支持培養悲心和善心的因緣條件。
9.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、為了獲得安樂且保護自己不受痛苦而努力,但我們也應該為其他人的利益而努力,幫助他們獲得安樂,免於痛苦。
10.雖然我們身體分為許多不同的部位,如頭部、肢體等,可是一旦談到保護它們的需要,它們之間並沒有差別,因為他們一樣都是屬於同一個身體。同樣地,所有眾生都有希望能離苦得樂的自然傾向。
11.在這個自然傾向的方面,眾生之間並沒有任何的差別。因此,我們在為離苦得樂而努力時,並不應該分別自他。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二 海濤 輯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二 海濤 輯
1.如果你採取的行動是心平氣和做出來的抉擇,它就會更有效益、更精準、更有力量。
2.要培養悲心、理性和安忍,但光是心裡想著它們很好並不夠。我們必須等待困境出現,才能試著去實踐它們。
3.誰會製造我們培養悲心的機會?當然不是我們的朋友,反而是怨敵,也就是帶給我們最多麻煩的人。
4.若是我們真的想要學習悲心,就應該將怨敵視為我們最好的導師。
5.對於珍惜悲心與慈愛的人來說,安忍的鍛鍊是不可或缺的,所以怨敵也是不可少的。
6.除了修持安忍以外,我們也應同時修持菩提心——為饒益一切眾生而欲成佛的願,以及大悲心與修心的鍛鍊。
7.當敵人傷害我們的時候,將提供我們稀有難得的機會,來考驗我們自己對安忍的修為,也讓我們修持其他的菩薩德行。
8.我們能在被傷害之中累積福德並獲取利益。反而是可憐的敵人,因為出於瞋怒與怨恨而傷害他人的惡業,最後終得面對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不堪後果。
9.那個傷害我們的人,反而是為了我們的利益而犧牲了自己。
10.由於修持安忍所累積的福德是由於敵人提供機緣而促成的,所以嚴格說來,我們應該把福德迴向於那個敵人的利益。
11.因此,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怨敵,就是他們最能幫助我們培養平靜的心!況且,在個人和群體生活中,一旦情況改變,敵人往往會變成朋友。
12.結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悲心相待!只有溫情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好友。
13.修持安忍的利益,不但能夠在未來證得一切種智的境界,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體驗到它的實際利益。你將能夠維持內心的平靜,過著愉快的生活。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一 海濤 輯

轉化瞋怒為慈悲的力量—一 海濤 輯
1.如何培養悲心呢?我們首先要去除悲心的最大障礙:瞋怒和怨恨。
2.不管瞋怒和怨恨的力量多強,它們仍是可以控制的。如果不控制它們,這些負面的情緒會輕易地折磨我們,阻礙我們對慈心之樂的追求。
3.如果不覺得瞋怒是一種障礙,就必須先探討瞋怒是否有價值。有時候,我們在困境中感到灰心時,瞋怒看起來是有用的,似乎可以帶來更大的力量、信心和決心。然而,在此時刻,我們需要仔細去檢查我們的心理狀態。
4.瞋怒確實會帶來更大的力量,但如果我們去探索這種力量的本質,會發現它是盲目的:我們無法確定它會帶來正面還是負面的結果。
5.這是因為瞋怒會遮蔽了我們頭腦中最棒的一部分——理性。所以瞋怒的力量,幾乎永遠都是靠不住的。它有可能導致極大的破壞、不當的行為。此外,如果瞋怒達到極端,人就會瘋狂,做出害人害己的行為。
6.可以受控制的力量不只源自悲心流露的心態,也源自理性和安忍。這些是對治瞋怒最有效的解方。
7.許多人錯將理性與安忍視為軟弱的表現。佛、菩薩認為正好相反,那是內在力量的真正表現。
8.悲心的本質是溫和、平靜、柔軟,但也有非常強大的力量。它給我們內在的力量,讓我們安忍。
9.容易失去耐性的人沒有安全感、不穩定。因此,動怒通常是軟弱的直接表現。
10.你應該要瞭解,就算敵人好像在傷害你,他們傷人的行為最終只會傷害到他們自己。
11.檢查自己自私的報復衝動,應該先憶念自己想要修悲心的願,負起幫助他人的責任,讓他人不要遭受其行為所帶來的苦果。

Monday, July 20, 2009

Thursday, April 23, 2009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六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六 海濤 輯
1.我們平常就要觀想將一切快樂迴向給所有的眾生,而在自己痛苦的時候,觀想所有眾生的痛苦都在我們身上成熟。
2.倘若我們能把一切眾生都當做家人般平等視之的話,那麼我們便能以同樣的方式為眾生服務,眾生的事就是我的事。這就能接近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了。
3.西藏佛教常以孔雀代表菩薩。菩薩也就是指為眾生的覺悟而努力的勇士。傳說中,孔雀嗜食有毒植物,並將它轉化成為自己羽毛的華麗顏色。
4.若我們能對他人培養一種平等而慈愛的情感時,我們的心也會自然感到十分溫暖。
5.真正的慈悲會滋生出一種對他人的責任感——那種想主動去幫助他人克服困難的心願,這不只是一時的情緒反應,而是一種理智的堅定承諾。
6.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出一種對人類更廣大而普遍的責任感。
7.我們平時若能培養自覺、專注、識見,就會變得更開明、更寬容,我們的愛會不斷滋長。有了愛,煩憂頓減。
8.當我們學會感恩以及心懷慈愛的時候,憤怒的負面力量就會蕩然無存了。
9.當我們行做善業時,真正的慈悲心便會增進他人的福祉。真正的慈悲心是一個將眾生由各種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因,它是一種對一切無餘眾生無緣無別的關懷。
10.「慈悲」與「空」的培養僅是要我們用一顆開放的心去接受痛苦,並且不輕易逃避或屈服。
11.修行就是要消除對自我、對修行的過程、對其可能產生之結果的執著。藉由修行,我們才能懂得如何過著一種無執、無著的生活。
12.三輪體空的意思就是不執有修者、不執有修行、也不執有修行的標的或成果。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五 海濤 輯

灌溉內心慈悲的種子—五 海濤 輯
1.自覺生活可以讓人專注,增長識見。識見是自覺生活的果實,可以幫我們去寬恕、去愛。短短十五分鐘到半小時,自覺、專注、識見可以讓你脫去怒氣,讓你成為可親的人。這是佛法的力量,佛法的奇蹟。
2.自覺的能量包含專注的能量,以及識見的能量。專注於一件事情,看的能量就會放大,也就能有所突破,培育識見。
3.識見是解放的要素,可以解除我們的束縛,轉變現狀。這就是照料怒氣之道。
4.你可以當一把火炬,也可以把火苗傳給其他火把。如此,整個世界會變得更平和,更喜樂。
5.這是生活之道。當你變得自覺、可親、理解別人,你就不會再那麼煩憂,你會快樂起來,這時你身邊的人也會從你那兒獲益不少。
6.憑著自覺的能量,你就能看著內心的煩惱說:「我不害怕!煩惱可以轉為菩提,瞋恨可以轉為慈愛,我可以的。」你如果能這樣自覺,你會理解別人的憂苦。
7.如果你深刻感觸自己和別人的憂苦,理解便油然而生。有了理解,就會有愛和接納,如此憂苦將會消散。
8.當你一心想要超脫憂苦、脫離困境,同時也拉別人一把,你就是能源體,強大的能量牽引你去轉化自己、幫助別人。
9.理解是真愛:理解你愛的人,理解他們的憂苦,他們的難處,他們心底的想望。有了理解,就會有仁心、慈悲、喜樂。
10.如果不再尊重對方,真愛便無法長存,真愛不是占有。你愛一個人,你還是自由的,對方也還是自由的。
11.沒有喜悅的愛不是真愛,一對愛人若是天天垂淚,彼此就沒有真愛。有了喜悅、自由、理解,才會有愛。
12.看到眾生、萬物受苦,就是我們自己受苦。要知道,我們就是他們,他們就是我們。我們見到他們受苦,慈悲和愛的箭將刺穿我們的心。我們要愛他們,擁抱他們,要設法幫助他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