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pril 23, 2009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四 海濤 輯

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法語輯要—四 海濤 輯
1.四梵住有四種行差別:一者動,二者不動,三者噉,四者不噉。
一、動者:退分,可退故。二、不動者:住分及勝分不可退故。
三、噉者:染污,貪著樂味,無大心故。四、不噉者:不染污。
2.此退等行,是梵住差別。諸菩薩住不動及不噉中,不住於動及噉中。
3.四梵住能得幾果?菩薩住諸梵住為因具得五果。
一者欲界眾生中生,是果報果;二者二聚圓滿,是增上果;
三者成熟眾生,是丈夫果;四者一切生處不離梵住,是依果。
五者所生之處恒離彼障,是相離果。
4.菩薩住梵住者得二功德:一者捨煩惱,過失悉遠離故;二者不捨眾生,為成熟眾生,生死不能污故。
5.菩薩大悲以何等眾生為所緣?略以十種眾生為境界。
一、是熾然眾生,謂樂著欲染者。
二、是怨勝眾生,謂修善時為魔障礙者。
三、是苦逼眾生,謂在三塗者。
四、是闇覆眾生,謂恒行不善者,由不識業報故。
五、是住險眾生,謂不樂涅槃者,由生死險道不斷絕故。
六、是大縛眾生,謂外道僻見者,由欲向解脫為種種僻見堅縛所縛故。
七、是食毒眾生,謂噉定味者。譬如美食雜毒則能害人,善定亦爾,為貪所著則便退失。
八、是失道眾生,謂增上慢者。由於真實解脫道中而迷謬故。
九、是非道住眾生,謂於下乘不定者。由有退故。
十、是瘦澁眾生,謂諸菩薩於(福德智慧)二聚未滿者。如此十種眾生,是菩薩大悲所緣境界。
6.菩薩大悲功德,菩薩觀世間苦,見其自性時即生悲苦。如彼遠離方便亦求如實知,知已恒修不厭,是名大悲功德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