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March 3, 2009

菩薩手冊—菩薩圓滿六度波羅蜜 伍、圓滿禪定波羅蜜

伍、圓滿禪定波羅蜜
◎復次善男子!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靜慮圓滿。何等為十?
一者、積集福德;二者、能多厭離;
三者、勤修精進;四者、具足多聞;
五者、得不顛倒勤修領受;六者、法隨法行;
七者、成利根性;八者、得心善巧;
九者、得奢摩他、毘鉢舍那善巧;十者、得不執著。
1.云何菩薩積集福德?謂諸菩薩愛樂大乘,復能積集一切善根,所生之處攝善知識,而能修習種種妙行。
(1)又常願生大婆羅門家、剎帝利家、大居士家,所生之處恒得正信。
(2)由是因緣增長無量廣大善根,為常不離善知識故。
(3)善知識者,所謂諸佛、一切菩薩。由是菩薩串習善根,增長熾盛,觀察世間苦惱逼迫、眾病所集、愚暗所蔽、無所安住。何以故?以欲因緣故。
2.云何菩薩能多厭離?謂諸菩薩由前因緣,我今不應於此世間行於貪欲,以彼貪欲但由妄情分別生故。諸佛廣說一切貪欲種種過患,所謂欲如尖摽、如[金*竄]、如劍亦如利刀,又如毒蛇、如水聚沫、如肉腐敗臭穢可惡。由是菩薩起厭離心,剃除鬚髮而披法服,出家正信,趣於非家。
3.云何菩薩勤修精進?謂此菩薩既出家已,發大精進,未得令得,未解令解,未證令證。
4.云何菩薩具足多聞?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多聞領受,於世俗諦及勝義諦深妙理中,善能宣說。
5.云何菩薩得不顛倒勤修領受?謂此菩薩於諸諦理領納於心,精勤修習無倒善巧。
6.云何菩薩法隨法行?謂此菩薩得善巧已,法隨法行,所謂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思惟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、正見,是為菩薩修習道支。
7.云何菩薩而得利根?謂此菩薩習道支已,利根明悟,能正了知。菩薩由此安住寂靜,遠離執著、一切憒鬧,不樂多言。復能捨離欲尋、恚尋、害尋及不死尋,遠離眷屬、名稱、利養。
8.云何菩薩得心善巧?謂此菩薩由前因緣得心善巧,身常寂靜,觀察其心於善、不善及與無記,自念我今心住何性?若住勝善清淨,心生信樂歡喜。
(1)云何勝善?謂三十七菩提分法。若住不善,應當厭離,發起精進,便能永斷諸不善法。
(2)云何名為諸不善法?謂貪、瞋、癡。貪有三種,謂上、中、下。
(3)云何上貪?謂此貪欲遍滿身心,隨順下劣,心常染著,於一切時無有慚、愧。
(4)云何無慚?謂貪欲者恒起思惟尋求欲境,心生愛重,耽著讚美,是名無慚;
(5)云何無愧?謂貪欲者為欲因緣,能於父母及餘尊者起於諍論,輕欺損害,重彼貪欲,是名無愧。
(6)謂貪欲者由是因緣生於惡處,是故說名增上貪欲。云何中貪?謂貪欲者行貪欲已,即生厭離,起變悔心,不復隨順,是名中貪。云何下貪?謂貪欲者起貪欲時,或摩觸身、纔共語言、或時見已,欲心便息,是名下貪。所有一切活命資具心若執著總說名貪。
(7)云何名瞋?是瞋應知亦有三種,謂上、中、下。
云何上瞋?謂瞋恚者起種種瞋,於五無間隨造一業,或謗正法。謗正法者,其罪過彼五無間業,數分不及,迦羅分不及,乃至計喻鄔波尼殺曇分亦所不及,由是因緣生捺洛迦。若生人中,形貌慘黑,眼目恒赤,為人暴惡,常行損害,由是因緣生捺洛迦。是名上瞋。
云何中瞋?謂瞋恚者造罪業已,速能改悔即起對除,是名中瞋。
云何下瞋?謂瞋恚者由起瞋故出麤惡言,輕調譏嫌,集不善業,經一剎那及一臘縛、一牟呼栗多即能改悔,修習對除,是名下瞋。
(8)是癡應知亦有三種,謂上、中、下。
云何上癡?謂愚癡者恒住貪、瞋,曾無憂悔,是名上癡。
云何中癡?謂愚癡者起少不善,即能於彼梵行者前發露懺悔,不見惡業可受重故,是名中癡。
云何下癡?謂愚癡者於佛所制非性戒中少有毀犯,或一、二、三,便能捨離,是名下癡。
(9)菩薩於彼貪、瞋、癡法皆能遮止,由心善巧。得善巧已,終無喜樂於彼染著。何以故?得心善巧故,若住無記即勤觀察,惟起正念。
(10)云何無記?謂起心時,心不在內,亦不在外;非住於善,非住不善;不住毘鉢舍那,亦復不住於奢摩他,而心下劣引起睡眠,令心昧略,猶如士夫極重睡眠,初覺之時,根識惛昧,不能明了。住無記心亦復如是。以無記心不明了故,菩薩於中心精勇銳,安住歡喜。是名菩薩得心善巧。
9.云何菩薩得奢摩他、毘鉢舍那善巧?
(1)謂此菩薩心善巧已,觀察諸法如幻如夢,思惟諸法此是善法,此非善法;此出離法,此不出離法。
(2)謂諸菩薩觀一切法皆依於心——心為自性、心為上首,能攝受心,善調伏心,善了知心,故能攝此一切諸法。
(3)既善調伏又善了知,由此因緣便能修習奢摩他法——如是繫心,如是止心及安住心。勤修如是奢摩他故,便能安住心一境性。菩薩住心一境性已,入定觀察,得離生喜樂。心得喜已,遠離欲界惡、不善法及有尋有伺,是名修行住初靜慮。
(4)又離尋伺,不味喜樂,觀無常已,出初靜慮,住內等淨,得定生喜樂,是名菩薩入第二靜慮。
(5)次厭離喜及觀苦已,住捨正念、正知及樂心安正受。佛說:『成就住捨念樂,入第三靜慮,修行而住。』作空解已,入第四靜慮,便捨我執。
(6)捨我執故,苦樂亦斷,憂喜滅故,住不苦樂,捨念清淨,是名修習第四靜慮。
(7)又菩薩觀身與虛空等。既信解已,捨諸色想,滅有對想,離種種想。
(8)捨色想故,滅有對想;離異想故,入無邊空,是謂修習空無邊處。
(9)超過一切空無邊已,有識等生,入無邊識,是謂修住識無邊處。
(10)超過一切識無邊已,入無所有,是謂修住無所有處。
(11)超無所有,修習而住非想非非想處。又諸菩薩遠離能緣想受心故,名住滅定。
(12)雖入彼定,終不樂著。出彼定已,與慈心俱,捨怨憎心,遠損害想,廣大無量,平等無二,極善修習,於一方面意解遍滿,入定而住,諸餘三方、四維、上下周遍世間。
(13)與悲心俱,捨怨憎心,離損害意,廣大無量,平等無二,極善修習,於一方面無邊世界意解遍滿,入定而住,諸餘三方、四維、上下周遍世間。
(14)菩薩與喜心俱,捨怨憎心,離損害意,廣大無量,平等無二,極善修習,於一方面意解周遍,入定而住,諸餘三方、四維、上下周遍世間。
(15)菩薩與捨心俱,離怨憎心,捨損害意,廣大無量,平等無二,極善修習,於一方面意解周遍,入定而住,諸餘三方、四維、上下周遍世間。
10.云何菩薩得不執著?謂此菩薩得五神通亦不執著,常能希求菩提資糧、諸法圓滿。
◎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十種法故,得靜慮圓滿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